【摘 要】
:
铜是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铜代谢的紊乱对中枢神经系统是有害的,尤其是铜浓度过度升高时。中枢神经元中含铜量病理性的升高会引起严重的神经学紊乱,如神经退行性病变和智力障碍,人们推测这与威尔逊病(WD)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有关。近来的研究表明,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功能异常与学习和记忆的损伤、共济失调、癫痫、神经性耳聋等一些神经性疾病的产生有关,其中电压依赖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是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铜代谢的紊乱对中枢神经系统是有害的,尤其是铜浓度过度升高时。中枢神经元中含铜量病理性的升高会引起严重的神经学紊乱,如神经退行性病变和智力障碍,人们推测这与威尔逊病(WD)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有关。近来的研究表明,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功能异常与学习和记忆的损伤、共济失调、癫痫、神经性耳聋等一些神经性疾病的产生有关,其中电压依赖性瞬间外向钾通道和延迟整流钾通道的功能还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由于WD患者和AD的早期患者的脑部海马均含有高水平的铜,故在本课题中,我们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急性分离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上比较详细地研究生理和病理浓度的Cu2+对电压依赖性瞬间外向钾电流(LA)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急性铜暴露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A-型钾电流的影响 胞外1,10,30,100和1000μM Cu2+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可逆地抑制IA的幅度,其IC50值为130μM。较高浓度的铜,即100和300μM Cu2+能显著地使IA的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V1/2:对照,1.0±0.2mV;100μM Cu2+,8.2±1.1mV;300μM Cu2+,18.2±1.1mV),提示Cu2+抑制IA的激活。对于稳态失活曲线,100和300μM Cu2+也能显著地使其向去极化方向移动(V1/2:对照,-87.7±2.0mV;100μM Cu2+,-82.5±0.5mV;300μM Cu2+,-78.7±1.5mV),提示在任何一个给定的膜电位处,通道的失活受到Cu2+的抑制。此外,100和300μM Cu2+还能明显促进A-型钾通道的失活,并减缓通道从失活状态的恢复。结果提示:生理和病理浓度的Cu2+可能通过对A-型钾通道的抑制影响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兴奋性。而这也可能涉及到WD和早期阶段AD的病理过程,并可能与WD病人的智力障碍以及AD患者早期记忆丧失和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2.铜对急性分离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的抑制 胞外1,10,30,100和1000μM Cu2+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可逆地抑制IK的幅度,且高浓度的Cu2+(1000μM)对IK的抑制也仅仅为64%。其IC50值为100
其他文献
人PDCD5是一个新发现的促细胞凋亡因子,尽管其参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调控的作用机制尚未十分清楚。新近的研究显示其参与Tip60-p53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人PDCD5的Ν?末端螺旋区和核心螺旋区的NMR结构已被两个不同研究小组分开解析,截至我们文章发表时尚无PDCD5家族蛋白完整结构被报道。PDCD5是一个进化保守的基因。本论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综述了常用的顺磁探针、顺磁弛豫增强(PRE)理论及其在
本文中,我们通过引入高阶Parzen windows的方法研究学习理论问题中的一些算法,并应用到多变量的随机采样问题中。最初的想法主要来源于Parzenwindows估计密度函数和采样理论。首先,我们定义出基窗口函数,由基窗口函数构造出高阶Parzen windows函数。当边缘分布函数在采样的定义域附近满足一定的衰减性条件,我们给出了最小平方形式下的回归函数和密度估计函数的学习率。并且当边缘分布
以钙钛矿结构氧化物为代表的巨磁电阻材料,由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超大磁电阻效应(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在提高磁存储密度及磁敏感探测元件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这类材料还表现出诸如磁场或光诱导的绝缘体-金属转变,电荷有序、轨道有序、以及相分离等十分丰富的物理内容,涉及到凝聚态物理的许多基本问题,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微观物理机制,必将对凝聚态
等离子体鞘层是等离子体物理中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也是等离子体物理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不仅在等离子体基础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等离子体诊断、表面处理和聚变研究等领域中也有实际应用。鞘层的基本理论目前已经比较完善了,但鞘层的实验诊断工作开展的并不多,且前人的鞘层实验诊断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全吸收的器壁或电极(如金属平板、球形电极)形成的稳态鞘层。而在实验室等离子体中,部分吸收的电极(如金属栅网
电子动量谱学(Electron Momentum Spectroscopy)是原子分子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是开展原子分子结构研究工作所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它不仅能得到原子分子的电离能和电离微分截面信息,而且能得到原子和分子中能壳分辨的电子态波函数信息,使得其意义重大。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由于敏院士主持)和中国科学院的重点支持下,研制成功了一台先进的多功能电子动量谱
本论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 回顾了高温超导磁通动力学的简单历史,对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模型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诸模型在磁弛豫和E-j关系上得到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将从涡旋玻璃态和集体蠕动模型得到的弛豫率s-T关系与实验进行了比较;而且,考虑到高温超导体较低的Uo和接近Tc的较高的工作温度,在Anderson-Kim热激活模型中考虑了从低势能向高势能的跳跃(反跳)项,将得到的s-T
本论文从生物无机化学角度对两种重要的酶---尖吻蝮蛇蛇毒糖苷水解酶(AA-NADase)和肺结核分枝杆菌RecA intein进行了功能和性质的研究。通过综合分析AA-NADase的多功能活性,首次发现其具有ATP/ADPase-like的新活性;进一步的探究发现AA-NADase的多功能活性依赖于Cu2+离子和二硫键。Intein自催化的蛋白剪接作用受到金属离子的抑制,采用金属离子与蛋白相互作用
粒子物理中的标准模型(SM)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理论模型.标准模型的粒子谱中除了提供粒子质量的Higgs玻色子外都已经被高能加速器实验所找到,由于中性标量Higgs玻色子是电弱对称自发破缺机制(Higgs机制)所必须的,寻找Higgs粒子和探究电弱对称破缺机制是未来高能对撞机实验的重要目标之一。美国费米实验室的Tevatron和将于2008年投入运行的西欧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寻找H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大分子之一,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蛋白质分子的参与。蛋白质分子的功能往往与其空间结构紧密相关,因此人们对于蛋白质结构投入越来越多的注意(如国际上有专门的结构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结构的试验测定费时费力,并且成功率非常有限,而未知结构的蛋白质分子数量非常庞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同时更是为了深入认识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研究者一直试图发展分子模拟方法发展用于蛋白质结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