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后备资源十分稀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未来城镇发展占用耕地不可避免,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在土地资源供需严峻的情况下,仍存在农村土地的低效、无序利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用地结构也不尽合理的现象。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也是合理配置现有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本文以土地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围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剖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内涵,从可行性和社会满意度两方面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性评价模型,以指导试点的推广。通过对重庆市白市镇海龙村项目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指导挂钩试点的合理选取,避免不符合规划、资金链断裂、侵犯农村利益的现象发生,加强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力度。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本文以土地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围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剖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内涵,从可行性和社会满意度两方面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性评价模型,以指导试点的推广。通过对重庆市白市镇海龙村项目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指导挂钩试点的合理选取,避免不符合规划、资金链断裂、侵犯农村利益的现象发生,加强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力度。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论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章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理论基础,从土地供需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区位理论、士地流转理论四方面进行介绍。第三章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内涵解析,追溯了“挂钩”政策的提出的历程,对挂钩中的产权变化进行分析,介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容及总结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即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性评价及实证研究。通过对城乡建设用地可行性度和社会满意度的测评,评价某一区域是否适宜开展挂钩,方案是否合理。在可行性度评价中选取的指标主要从政策可行、整理潜力可行、经济可行三方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社会满意度模型,建立4级评价指标体系。将目标变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社会满意度作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是模型中的4个变量,即原因变量:社会期望、质量感知;结果变量:社会价值、社会抱怨;三级指标由二级指标具体展开而得到的指标;将三级指标展开则为调查问卷上的问题,从而形成测评指标体系的四级指标。可行性度分值和社会满意度分值均超过60分时方为方案合理。以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项目试点为例,对其“挂钩”合理性进行评价,得出海龙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案合理,值得开展。第三部分即第六章,是对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出建议。第四部分即第七章,为文章的结论和讨论部分。通过以上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增减挂钩”可以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协调利用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增减挂钩”中,通过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土地价值,缩减城乡差距及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仅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区开展。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性评价,可以指导试点的选取工作。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项目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性评价分值较高,适宜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运行包括权利的设定、周转指标的流通、周转指标的实现三部分。在当前国情下,比较适合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运行。(4)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农民权益保护机制、监督机制等,完善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政策,推动“挂钩”实施的规范化、分配的公平化。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价,特别是对实施效果社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助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广和顺利实施,避免社会不稳定因素随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