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四苯基氮翻转卟啉(NCTPP)和两种含偶氮苯基吡啶咪唑铂配合物在气/液界面上的LB膜组装行为,研究了它们在不同亚相上的成膜情况以及转移到基片上的能力,通过紫外、荧光、圆二色等手段研究了多层膜的光学性质。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合成了NCTPP,对其进行了核磁表征。通过LB技术研究了NCTPP在纯水、稀盐酸溶液和硝酸镍溶液亚相表面的界面行为和成膜性能,并通过表面压—面积(π-A)等温曲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其LB膜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NCTPP在硝酸镍溶液表面得到的单分子膜最为稳定,崩溃压为55mN/m(未崩溃),极限单分子面积为1.9 nm2,最大吸收峰位于444 nm处。通过最大吸收峰的强度对膜层数所做的线性关系图可知其在液面上形成的单分子膜是均匀的,且转移到基片上的稳定性较好,得到的LB膜的周期性较好。为改善NCTPP单分子膜转移到基片上的稳定性,将NCTPP与硬脂酸(SA)分别以2:1、1:1、1:2和1:3的摩尔比进行混合,在纯水表面成膜,通过表面压—面积(π-A)等温曲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其成膜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比为1:1时得到的单分子膜最为稳定,崩溃压为55 mN/m(未崩溃),极限单分子面积为0.9 nm2,最大吸收峰位仍于444 nm处,通过最大吸收峰的强度对膜层数所做的线性关系图可以看出NCTPP与SA在液面形成的混合单分子膜均匀性很好,且转移到基片上的稳定性良好,得到的LB膜具有良好的结构周期性。第二部分,合成了两种含偶氮苯基吡啶咪唑类化合物(2-BPIP和2-BPBI),将这两种化合物与Pt(DMSO)2Cl2配位,得到了两种含偶氮苯基吡啶咪唑Pt(Ⅱ)配合物(Pt(2-BPIP)Cl2和Pt(2-BPBI)Cl2),并通过核磁和质谱等手段对这一系列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LB技术研究了这两种配合物在纯水表面的界面行为和成膜性能,并通过表面压—面积(π-A)等温曲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对其成膜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配合物Pt(2-BPIP)Cl2在纯水表面得到的单分子膜更为稳定,崩溃压为44 mN/m(未崩溃),极限单分子面积为0.9 nm2,最大吸收峰位于360 nm处,通过最大吸收峰的强度对膜层数所做的线性关系图可知其在液面上形成的单分子膜转移到基片上的稳定性较好,得到的LB膜的周期性良好,而配合物Pt(2-BPBI)Cl2在纯水表面得到的单分子膜的稳定性比配合物Pt(2-BPIP)Cl2稍差,崩溃压为35 mN/m(未崩溃),极限单分子面积为0.8 nm2,最大吸收峰位于350 nm处,通过最大吸收峰的强度对膜层数所做的线性关系图可以看出其在液面上形成的单分子膜转移到基片上的稳定性也十分良好,得到的LB膜的周期性很好。通过测定这两种配合物的LB膜在紫外光和日光光照不同时间下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现它们均具有光致变色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