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中的对等和翻译对等的标准一直备受争议,至今没有定论。豪斯认为对等是翻译基本的标准,韩礼德的观点是翻译应和原文在语境上对等且在翻译中追求语境对等最为重要。而和情景语境相联系的语言变体即为语域,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应达成语域对等。本文意在说明语域用在验证译文是否和原文对等的分析是切实可行的,它是用于翻译评估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采用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边城》英译本作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和风味的乡土小说。杨氏夫妇译本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忠实,对原作的意义和本土思想的忠实,这也是选择此译本作为语料的原因。而原作的意义和本土思想在译作里的重现可通过原作和译作在语域上的对等予以探讨。对《边城》原文和译文的分析通过语域的三个变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详细展开,主要集中在这三个问题:第一,《边城》的译文如何重现原文的语场?第二,《边城》的译文如何重现原文的语旨?第三,《边城》的译文如何重现原文的语式?为解决这三个问题,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语域三个变量进行分析。宏观上,参考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体现于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根据豪斯对这三个变量的分类,本文分别对三个变量的分类予以分析。微观上,将对三个变量的分析细化到原文和译文字句的翻译效果上。在语域对等的基础上,通过原文和译文分析和比较,译文的翻译质量便可得到评估。在语场上:译文大部分重现了原文的语场,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对等的例子。原作语场的改变和缺失导致了原作概念意义或人际意义的改变乃至缺失;在语旨上:除了原作中时代标记性的语言以及一些地区方言没有在译文中重现,而这也直接的导致了原作的人际意义减弱或者缺失,语旨的其它方面皆在译文中得到重现。在语式上:原作媒介和读者的参与度方面都成功的在译文中得到重现。总体上,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皆在译文中得以重现。而现存在的不对等情况大多是源于中英文两种语言的语言系统的差异。因此通过语域分析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即使是《边城》最具影响力的译本也无法和原文达到完全对等,对等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将语域理论用于《边城》英译文的研究为研究中国乡土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启示,同时也开拓了语域理论的运用领域。本文亦证明了该理论可以作为行之有效的工具运用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