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人文化”。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特点及新时代的发展变化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性,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独立个体的健康发展。因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其人文性的缺失与重塑问题,显得格外重要。论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语文”的性质与“人文性”的界定。语文是一门人文内涵十分丰厚的学科,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课文文本之中,也体现在学生作为交际主体的接收与表达之中,还体现在教师作为传播主体的教授与表达之中。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只是一种静态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动态的行为品格。第二章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人文性缺失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的泛政治化和工具化、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化、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标准化和中学生语文素养整体不足四个方面。其原因在于:具体实践中的极端化、教师自身素养不足、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中学生自身缺乏学习主动性四个方面。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性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无论从新时期时代发展、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特征、中学生自身发展个性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性都具有必然性和现实意义。第四章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性的实施策略。教育教学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切实加强人文性,必须做到各行其职。教育管理者——把握教育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敦促教材编写者编写人文内涵丰厚的教科书。教育实施者(教师)——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督促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教育接受者(学生)——确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用科学的语文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