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名贵的水产养殖动物。随着养殖规模的迅猛发展,河蟹“颤抖病”成为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给河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本研究以本室保存的采自江苏宝应市患“颤抖病”的河蟹作为种毒,经过滤除菌后,人工感染野生的天然不带毒的淡水溪蟹—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denticulatum,俗称石蟹)并在其体内连续传代传至第七代。结果每一代石蟹都死亡,症状与河蟹自然发病相似。从而进一步证实河蟹“颤抖病”的病原是病毒。发病的石蟹的肝、肠、鳃、心脏等组织的病理切片显示发病的石蟹的肝、肠、鳃等组织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理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石蟹各内脏组织的超薄切片,发现在其神经、肝脏组织内有大量的病毒样颗粒,大小为50~100nm,有囊膜结构,并在神经组织内观察到晶格样包涵体结构。 用河蟹“颤抖病”病毒接种石蟹以研究其感染增殖特性,涉及感染温度、感染途径、半数致死量,对理化因子的敏感性以及检测不同的消毒剂对其作用。结果显示,温度对病毒增殖影响非常显著;口服途径和注射途径均能使石蟹感染发病,用石蟹测定“颤抖病”的LD50为1×10-6.45.ml-1种毒液;病毒对MgCL2、热、酸等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双季铵碘盐络合剂、有机碘制剂、高浓度的水产普通消毒剂对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望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 人工复制发病的河蟹组织匀浆,经过差速离心、PEG沉淀、超速离心、25%蔗糖垫底超速离心,Sepharose6B层析后,分离纯化得到病毒,以纯化河蟹的病毒制备兔抗血清,取第五代发病的濒死的石蟹的肝胰脏、鳃、肠、心脏等组织作石蜡切片,用HRP-SPA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结果表明,发病的石蟹的肝胰脏和肠组织细胞浆呈明显的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