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作为大熊猫“人口大省”,已建立42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全省61.5%的野生大熊猫和49.5%的大熊猫栖息地在自然保护区内获得有效保护。为保障野生大熊猫生态廊道完整性,全省共有12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将周边社区集体林纳入到保护区中统一管理,造成社区经济发展与保护区资源保护产生冲突。随着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民的权属意识快速加强,权益主张逐步凸显,既有的利益矛盾存在加剧的可能。鉴于此,本研究对当前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管理冲突问题给予关注,并分别从保护区和社区视角探究影响冲突产生、冲突强度的因素,为提高保护区内集体林地管理有效性和促进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提供借鉴参考。首先,本文基于对文献成果和相关理论的总结,构建集体林管理冲突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对四川省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及区内集体林形成历史进行梳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大熊猫保护区的集体林分布和管理现状进行研究。第三,着重对集体林管理冲突的主体、类型、特征、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保护区层面导致冲突产生的因素。第四,运用二元Logit和Probit回归模型,结合针对社区群众调研获得的一手数据,对影响是否产生冲突及冲突是否激烈的因素进行量化研究。研究表明,集体林管理冲突普遍存在于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就保护区层面而言,区内集体林比重、集体公益林比重、补偿补助机制、社区共管、管理机构人才素质等因素对冲突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就社区群众层面而言,家庭纳入保护区的集体林面积、在本地居住时间、年均干柴使用量、保护区建立是否造成家庭收入减少、遇到不公平待遇是否维权等因素对冲突产生具有显著正影响;家庭是否有集体林纳入保护区对激烈冲突产生具有显著正影响;此外,是否知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于冲突是否产生的影响效果因受访家庭中是否有村干部而产生差异,相比于普通村民,村干部更容易因改革给区外集体林发展带来的惠益而与保护区产生冲突。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科学调整保护区内集体林比重;第二,优化保护区集体林补偿机制;第三,提高保护区自身管理能力;第四,提倡社区共管方式;第五,建立管理冲突预防与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