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得中医教育既符合当今时代“现代性”的要求,又符合中医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律。现代中医院校制度建立于“西学东渐”的浪潮中,那是民族虽处危亡但又充满奋发图强精神的时代,是为了民族的振兴而努力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中医的院校教育制度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使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一部分。然而在那个时代“崇尚科学”的风尚之中,衍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背负着“不科学”的标签,经历了激烈的“存废之争”,甚至中医院校无法以学校名义在教育部注册备案。中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展现出了一幅“抗争与妥协”的图景,为了能够被“现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典型标志——“现代政府”所接受和认可,中医院校教育模式的建立不得不以公认为是科学的西医的教育模式作为参照系。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党的中医政策,我国建立了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育现代化的改革终于“名正言顺”了。遗憾的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基本照搬了民国时代的中医院校,仍然没有很好的遵循中医学科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律。对此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把中医药学习改成学校的形式,这应该承认是一个进步,可怎么改?按照西医的模式改,还是按照中医自身的文化传统改,这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咱们的中医药院校改是改了,但却是按照西医院校的模式改的。”当前的中医药“生活”在一个充满“现代性”的世界,她的教育模式必须一方面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一方面符合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近年来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开展了教学改革实验,探索符合中医药学科自身特点与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第一章中对各院校的改革探索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这些改革的一些共同倾向,即都强调师徒式的教学对于中医教育的重要意义,都强调尽早接触临床和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性。而这些恰恰是传统中医教育向着“现代化”前进的过程中丢失的,而现在我们又试图将这些“传统”重新拾回来,可以说这一轮中医教育改革的浪潮有回归传统的价值取向。但是那些曾经被迫无奈丢掉的传统,在这一轮教学改革中应该被“明明白白”地拾回。在这个时代,我们无法期待中医教育回归到传统的形式,但是我们需要理性地分析为什么那些教育传统对于中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那些教育传统之所以合理的理论基础,进而思考如何赋予那些教育传统新的现代化的内涵,思考如何使那些教育传统在现代教育体制内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从而真正使“传统”与“现代”相接轨。任何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学习理论是各种教学技术与手段的源头,并且是理智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所以在第二章,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学习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的基本解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医学这种具有显著的结构不良性的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好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诸多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技术,师徒式教学亦是其所倡导的教学手段之一。在第三章,从如何有效的学习中医知识和如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中医知识这两个问题出发,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过程的解释和它对知识的划分理论,提出中医知识的学习相对需要更多的具体情境的中的背景经验的支持,并且比较适合师徒引导式的高级学习方式。在第四章中,首先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了在这轮中医教育改革中被重新强调的那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尝试着通过理论分析赋予这些传统形式现代化的内涵。然后探讨了如何使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手段充实和完善这些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从而使其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医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实现在于“理性思维”代替了“传统思维”,具体而言就是,使用现代学习理论处理中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