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语言演变中的贡献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粗糙是显然的,“会说话的人越来越多,会作文的人越来越少,文章退化为对说话行为的片面摹仿与呆板的记录,而说话也因为失去文章的对立面的挑战与支持,越来越粗俗破碎——轻视文字的结果,必然也影响到语言的品质”。这与当初白话文学开创者的语言观有着直接的联系。白话文学开创者如胡适等人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语言的本体性和诗性。林纾作为白话文运动阵营的共同敌人,却一方面倚靠文言写作传统,吸收古代文人语言文化之精髓和文言的神韵,使其语言具有浓重的中国气派;另一方面主动挖掘、开拓汉语言资源,通过各种尝试丰富汉语的表达力,试图延续文言的生命力,努力在中国文学语言演变的过程中保留汉语的特性。  本文围绕“激活汉语言的灵性”这一角度来探讨林纾翻译小说中的话语策略问题。林纾作为一个古文大家,恪守传统的文化立场,在承继文言文传统的同时,还采用了另外两种话语策略,不断地激活汉语言的灵性:  其一,文人书面语,主要倚靠、承继文言文传统,运用文人书面语,生成带有中国古代汉语气派、韵味的话语方式。  其二,白话口头语,向民间借鉴、吸收,以适应小说文体特征。  其三,外来词语,归化拉丁语,丰富汉语的容量,提高汉语的表现力。  林译小说中创造性、灵活地运用文言书面语、乡村口头语、外来语三套话语形式,通过它们之间的冲突与交融,形成其小说语言中的“奇语喧哗”。  尽管林纾不一定自觉的认识到中国文学语言演变的这个过程,但他恪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凭借对汉语特性的敏锐认识,创造性的采用三种话语策略翻译了二百余部外文小说,通过这多种话语之间的对话,一方面使外国文学以较快的速度被国人所接受,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古文的使用领域,在保留古文的灵性的同时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语言变革的要求,在中国文学语言向现代文学语言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不可缺失的过渡作用。
其他文献
壮语在桂西南壮族地区的使用很广,因壮语系统和汉语系统之间的差异性,在语言负迁移作用下,该地区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误,农村地区偏误更明显,离“规范化和标准化”
本文以概念场理论为指导,选取“忧虑”、“猜度”、“思谋”三个心理概念场,从词汇系统及词义系统相结合的角度重点考察了汉语史上这三个概念场典型成员的变迁。在具体研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