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行为论析——以塔吉克斯坦高校大学生为例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Bird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中亚地区汉语教学发展迅速。自2008年8月27日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成立起,塔吉克斯坦的汉语教学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效。截至2014年3月,孔子学院共有教师、志愿者及本土工作人员41人,年注册、非注册学员超过3000人次。文本就以塔吉克斯坦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案例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展开了汉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实例研究,并且运用非言语交际理论对产生的跨文化差异现象进行解读。  文章由引言、相关文献综述、非言语调查、非言语分析、启示五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相关理论简介部分,主要就非言语交际研究、汉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非言语交际行为主要以问卷和案例的形式展开调查,案例部分主要是笔者在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和塔吉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工作的这一年中,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收集的关于课堂中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案例。这些案例大都选用了汉语教师们熟知的典型事例。  非言语交际行为分析部分主要以习俗与禁忌、礼仪与道德、宗教、认知与心理四个维度作为理论基础,对之前的案例进行文化归因,正是因为中塔两国彼此的文化不同,所以产生了课堂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  启示部分笔者主要从文化欣赏的角度,通过换位欣赏来了解、解读彼此文化的差异性。笔者还提出了非言语采访、非言语场景短剧、感知移情的策略,希望中国汉语教师与塔吉克斯坦高校大学生们能够主动感知、了解、欣赏对方的文化。  结语部分就是对整篇文章进行小结。在国际汉语课堂教学中,作为国际汉语老师,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线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与责任,帮助国外学生们缩小这种文化差异,促使他们尽快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环境和文化,从而使国际汉语课堂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吴廷燮的《新疆大记补编》一书是民国时期一部新疆全省地方志著作,这部地方志内容涉及前清部分学者、官员及民国政府、相关官员关于新疆的著述、奏呈、统计数据、游记等史料,包
在当代文学史上,余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纵观他的文学创作历程,可以发现,他的创作经历了多次的转型,而他的每一次的创作转型,都能带给读者新鲜的刺激和感受。  对于余华的创作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