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慢性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IBD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多数患者病情呈长期反复发作,往往发展为终身致残性的慢性疾病,且患者多为青壮年,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迄今,治疗上尚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并且可能引起比较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普遍认为IBD是由于肠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共柄菌群和其它肠腔内抗原的不恰当应答而引起的不可控的肠道炎症。另外,肠上皮屏障损伤亦在IB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向中胚层、外胚层和内胚层组织细胞分化,从而参与损伤组织的修复。最近的研究表明MSCs免疫原性低,能逃避免疫识别,并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对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免疫细胞均有调节作用。目前MSCs已用于临床治疗成骨发育不全和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host disease,GVHD)。MSCs对免疫相关疾病有潜在的治疗作用,然而,是否可应用于IBD的治疗,目前尚不清楚。鉴于此,我们拟通过建立IBD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外源性输注骨髓MSCs对IBD动物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第一部分实验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虽然IBD动物模型不能反应人类相应疾病的复杂性,但仍然是目前IBD研究的重要工具。由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被人们广泛应用,然而,不同鼠株的遗传差异和DSS分子量大小是影响DSS结肠炎病变特征的重要因素。该部分研究旨在建立稳定的可重现性的DSS急性结肠炎小鼠模型。
[方法]:
以5% DSS(分子量36000-50000)水溶液喂养7周龄雌性Balb/c(H-2d)小鼠,对照组动物正常自由饮水。每天定时对动物体重、大便粘稠度、大便隐血或肉眼血便等进行临床评估,实验第8天,取全结肠和小肠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
[结果]:
由浓度5%、分子量36000-50000的DSS诱导建立的Balb/c小鼠结肠炎,以结肠远端病变最为严重,表现为血性腹泻、结肠溃疡、组织粒细胞浸润。这些特征类似于人类UC。
第二部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体外扩增
[目的]:
利用骨髓MSCs在塑料组织培养器皿上能贴壁生长的特性,分离小鼠骨髓MSCs,并进行培养、纯化和扩增。
[方法]:
取3周龄雄性Balb/c小鼠股骨和胫骨的骨髓细胞,按106/cm2的细胞密度接种于组织培养瓶,培养基为专用的小鼠MSCs完全培养基(Stem Cell公司)。48h后首次换液,之后,每3-4天更换完全培养基一次。当细胞达到80%以上融合时(约1-2周),0.25%胰酶370C消化5min传代。取第2代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实验。
[结果]:
全骨髓细胞培养,在反复换液去除非贴壁细胞后,细胞集落逐渐呈现为梭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连续传代2-3代以后,获得形态比较均一的平行排列或旋涡样单层梭形细胞集落。诱导分化实验显示我们体外扩增的MSCs具有成骨分化能力。
第三部分骨髓MSCs对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研究
[目的]:
研究经外周静脉外源性给予骨髓MSCs对小鼠DSS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在诱导成功的DSS结肠炎小鼠,经尾静脉注射0.3ml含1×106 MSCs细胞的PBS细胞悬液,对照组则经尾静脉注射PBS。为观察MSCs在DSS结肠炎小鼠肠道的迁移定殖情况,部分小鼠(n=3)注射CM-Dil标记的MSCs。每天定时对动物进行临床评估,实验第15天,取小鼠结肠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促炎介质(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ELISA测定外周血浆中TNF-α的水平。
[结果]:
1.外源性输注骨髓MSCs后,DSS结肠炎小鼠的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改变均明显改善。
2.在MSCs治疗组小鼠,结肠远端炎症病变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mRNA表达较对照组下调,外周血浆中TNF-α水平亦较对照组下降。
3.CM-Dil标记的MSCs聚集于结肠炎症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黏膜下层。同一小鼠结肠近端及小肠组织内未见CM-Dil标记的细胞。
结论:
1.经外周静脉输注骨髓MSCs对小鼠DSS急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
2.骨髓MSCs可能通过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等抗炎作用而改善DSS结肠炎。定殖于肠道病变部位的MSCs是否向肠上皮等肠道组织细胞分化以及分化的机制、与肠黏膜组织损伤修复的关系等,还有待更多、更深入的实验来阐明。
3.我们的实验提示骨髓MSCs用于治疗IBD的可行性,这对于临床IBD的生物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背景:
胰腺类癌极其罕见,具有恶性生长潜能,预后较差。识别这类肿瘤对其治疗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目的是探讨胰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8例胰腺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伴发其他肿瘤、肿瘤转移、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误诊率、手术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胰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
8例患者中,均未出现类癌综合征,7例(87.5%)症状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腹痛。2例伴发其他肿瘤,4例(50%)患者肿瘤侵犯毗邻脏器或发生肝转移。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CA72-4在胰腺类癌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值)分别为0%、25%、12.5%、0%。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显示Syn、CgA、NSE、CK阳性率分别为37.5%、62.5%、75%、75%。在手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前,7例(87.5%)被误诊。5例患者(62.5%)接受肿瘤切除;另3例无法切除,仅行剖腹探查及活检术。术后2例患者(25%)于住院期间死亡。
结论:
胰腺类癌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或体征,在诊断时肿瘤转移率较高。临床诊断很大程度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其诊断及治疗往往被延迟,导致较差的预后。尽管胰腺类癌罕见,但临床医生应警惕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