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实,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业生产组织方式面临转型,与之相伴的是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面临加速重构。选择适宜的、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引导乡村空间有序重构,亟需各个领域通力合作提出方案,并开展落实工作。城乡规划学作为研究空间与功能关系的学科,对乡村空间重构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空间的活动主体是“人”,活动对象是“地”,“人”、“地”是形成乡村空间的两大主体,乡村空间是“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物化结果。因此,以人地关系的视角研究乡村空间重构更具有直接针对性,从本质层面上为乡村空间的重构提出规划策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华北平原地区适宜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适度规模,构建新时期乡村地区人地关系体系,并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为例,开展乡村空间重构规划和布局。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研判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发展趋势。实证分析华北平原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方式、运营模式,探索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以农业企业为主的二三产业价值链延伸与增值的趋势。第二,阅读关于粮食种植型家庭农场和牲畜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文献,综合对比,提出以家庭劳动力最大投入、综合技术效率最优分别作为适度规模下限和上限,粮食种植型家庭农场为70-126亩,牲畜养殖型家庭农场为500-999头生猪的适度规模区间。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极限劳动生产率检验种植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最小值和最大值,验证其合理性。第三,从人地规模关系、职能关系和空间关系三个方面构建新时期华北平原地区乡村人地关系体系。人地规模关系,生态循环农业导向下,种植型家庭农场的种植规模为70-126亩/户,养殖型家庭农场的养殖规模为500-999头/户,种、养家庭农场数量的比例为2.2:1,村民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取55-70m~2/人,外来生产服务人员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取30-50m~2/人;人地职能关系,根据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职能等级,将生产生活单元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共三级单元,对应的服务半径分别为不大于2.5km、2.5-4.0km、4.0-8.0km;人地空间关系,根据人地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对人地进行空间规划布局。基于综合承载力法,构建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评价模型,探讨华北平原地区乡村资源和经济环境对人类的支撑作用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压力作用,为乡村空间重构的合理性提供依据。第四,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作为乡村空间重构的实证案例。基于新时期华北平原地区乡村人地关系体系,通过ArcGIS缓冲区分析和创建泰森多边形,并综合考虑实际影响因素,完成平原县乡村空间重构规划布局。对乡村重构前、后人地关系基于人地关系评价模型分别评价,评价结果为:当前平原县的人地关系极度紧张,重构后的人地关系处于协调状态。总的来说,本文从人地关系的视角构建了乡村空间重构的理论支撑体系,并进行了实例论证,可为同类型的乡村地区空间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