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占补平衡收益评价及测算方法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为例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x1989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耕地大量减少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其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而耕地占补平衡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根本措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耕地占补平衡的认识加深,耕地占补工作已经由简单的数量平衡迈向数量—质量双重平衡,将来还会实现数量—质量—收益平衡、数量—质量—收益—生态平衡的更高层面。本文从众多急需研究的内容中切其一隅,在进一步理解农地分等和耕地占补平衡含义的基础上,研究了分等成果与耕地占补平衡之间的嫁接理论和方法,为占补平衡耕地收益测算工作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分等资料,推动耕地占补平衡由数量—质量型向数量—质量—收益型升级提供参考。 本文对耕地占补收益平衡的涵义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也分析论述了耕地占补平衡与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照新时期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需要,针对实现占补耕地之间收益平衡的要求,提出了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经济收益评价模块和土地经济系数为嫁接点,在各个相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内耕地的标准粮与经济收益之间的函数模型为嫁接通道,构建以因素组合—标准粮—总收益法为核心的耕地占补平衡收益评价—测算方法体系。并提出了以耕地经济生产力平衡为基础,通过单位面积耕地的经济收益作为测算依据的耕地占补平衡收益当量系数的计算方法。为实现耕地收益占补平衡提供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技术支撑体系。 本文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为例,开展了耕地占补平衡收益评价实证研究,针对测区实际情况,建立了评价指标集,分析选择了测区121种因素组合。以经济收益为依据将测区耕地划分为五个耕地占补收益等别。采用了滑动平均法弱化了采样误差,通过数学统计分析,得到了生态区相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内耕地收益与标准粮之间的函数模型。通过函数就能求出测区内耕地占补耕地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计算显示经济系数小于0.152的地块其经济收益为负数,在补充耕地时应不以考虑,应该补充经济系数较高的地块才能保证农业收入的稳步提高,才有利于解决现在农业的低收入问题。
其他文献
我国商品有机肥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市场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商品有机肥除可作基肥外,播种时作种肥也是有效的施用方法。为了调整养分比例和增加养分数量,作种肥时与化肥混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豫西坡耕地氮磷配施对旱作冬小麦厦玉米轮作体系下作物抗旱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作坡耕地上,氮磷合理配施可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产投比和肥效;提高氮磷的累积和转移率,氮磷养分回收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小麦季以N_(120)P_(90)处理为最好,玉米季以处理N_(240)P_(180)最好。合理的氮磷配施可以明显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抗旱性,从而利于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提
吉林省中部玉米带是世界三大玉米带之一,玉米种植已成为吉林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玉米带的主要土壤类型黑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然而,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类的不合理利用,黑土肥力已开始出现退化,尤其是土壤中钾素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为此,本文以吉林省玉米带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黑土钾的吸附、释放过程进行研究,同时对含钾的几种矿物在有机酸作用下钾释放过程作一探讨,揭示了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