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调查中国高校中习得汉语的外籍教师和中国在校的汉语专业研究生关于汉语“请求”言语行为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出这两组学习者使用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相同性及其差异性,探讨异同背后存在的机制。请求研究已经取得相关成效,不过由于研究对象大多囿于英语专业学习者,目前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留学生请求策略的关注。“礼貌”原则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使用社团中,但是“礼貌”原则的标准及实施手段成为一个参数,使语言学习者在言语交际中存在一定的困惑。 为了探讨具有文化背景差异的学习者在实施同一语言(汉语)的请求言语行为时的异同及其原因,本研究跟踪调查某一高校外教中文课学习和教授状况,主要分为初级班和中级班。笔者主要任务是对外教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通过录音、转写、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跟踪调查、观察学习状况,收集语料证据。所得材料主要根据国内外遵循的研究路线,以“请求”言语行为为载体,探讨语用迁移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具体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在实施“请求”言语行为的过程中,汉语习得者的语言使用与本族语者的语言使用有何差异?(2)造成这些差异的影响机制是什么?(3)在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何种对策? 经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基于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本研究结果归纳如下:根据汉语习得者习得“请求”言语行为的学习难点,可以发现由于学习者社会语用能发展低下或停滞,导致产出的语用语言形式缺乏得体性。对此我们应该加强元语用知识的输入,并通过足量的练习将此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以达到成功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