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日本文学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积极关注的同时,也在大量地表现着死亡主题。20世纪后半叶的许多作家都在书写死亡。他们的作品要么通篇笼罩在一种沉郁不散的死亡气氛中,要么精细地描写或悲壮或凄艳的死亡场面。透过多元化的死亡场景,作家们探寻着死亡的意义。对死亡意义的探寻已经构成了当代日本文学的走向之一。作为日本“疗愈系”文学天后的吉本芭娜娜,其作品中也频繁出现死亡,但其色彩却与众不同。20世纪末,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价值出现了多元化,人文精神日渐衰落,人们所依赖的传统文化日益弱化,而新的审美价值体系尚未形成,价值观念处于混乱状态,日本社会在残酷竞争背后散发着一种享乐颓废气息,而此时作家吉本芭娜娜在一个崇尚“轻”和“解构”的时代,凝视死亡,执着生存。她在创作中并不刻意地思考所谓主流的东西,而是反复琢磨如何通过展现人之共性,触发心灵的共鸣。她以笔为旗,坚守文学的精神家园,通过对死亡的书写,表达对生命的吟咏和礼赞,把对于人的关怀和悲悯化为一剂药方,救赎当下,安慰灵魂。在她笔下,鲜活的生命经历从来不会因为死亡而失去色彩,相反,它会成为生活中更为强烈的一股力量。本文以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为基础,通过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透视芭娜娜对于“死亡”的典型描述(主题、情节、场景等),试图探讨死亡观念在芭娜娜文学世界中的萌发与流变,更着力于分析其作品中的“死亡意象”就其审美属性而言所具有的特征,同时从人的微观心理与社会的宏观现实两个相对应的侧面来为“死亡意象”提供可能的理解方式。在由死亡反观生命的过程中,芭娜娜的作品显示的是生命的深刻困惑。在对生命困惑的体验与追问中,为孤独而绝望的生命提供温暖,为枯槁濒于沉堕的灵魂实施疗救。当“伪乐观”,“软哲学”越来越见于日常经验及文艺作品,很明显芭娜娜并不想让她的作品成为这些伪浪漫、假哲学的代言者,她也无意于去讲述那些过于绝望、冷酷的故事。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使生命避免堕入生存的悖论。这样的一种理想我们在她的小说中读到了。她的作品中所传达的生命的温暖感也许并不具备有多大的普世性,但在对她的一系列作品的阅读中,我们从她感性的描述中读到了一种担当的力量,一种日常生命的温暖感,以及一种追求现世生活幸福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当代日本其他作家拉开了距离,显示了她的作品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