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过程,每一个身处在社会之中的人,都要按照社会要求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社会化是个体成长、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少年儿童阶段的社会化过程在人一生的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着首因效应,也就是说,这是人的社会化的奠基阶段,该阶段社会化的发展效果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性格习惯等因素,因此少年儿童的社会化在整个的社会化进程中显得尤为关键。实践基础、社会基础和自然基础几个方面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自然基础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生理前提;社会基础(学校、社会规范、家庭、社会生产方式等)作为外部条件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起作用。孩子自出生之日起就在受教育,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这其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便是社会基础;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个体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要的案例支撑之一是“狼孩”的故事。于少年儿童而言,学校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它是个体在儿童阶段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环境,是重要的成长场所。学校活动作为学校这一社会场所最广泛的实践活动,其对于少年儿童的社会化作用不言而喻。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以及社会对个人的教育作用集中体现在学校活动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之中。少先队活动不仅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学校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它丰富多彩,主要在中小学校园中开展,辅以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因此少先队活动与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成长关系密切,研究少年儿童的社会化,少先队活动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少先队活动目前的开展现状如何?2.少先队活动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是否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3.基于少先队活动对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的结果分析,对加强和改进少先队活动可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初步了解,并参考字典、理论研究等资料对有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整合相关理论,再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人文社科研究方法,对当前少先队活动在学校中的开展现状、队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少年儿童的社会化现状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录入和多层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加强和改进少先队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研究情况,知识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笔者对少年儿童社会化的维度划分,以其为基础进行少先队活动对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的研究。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虽然《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少先队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但是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中看到,能够完成每周一课时少先队活动教学任务的仅占总调查对象的39.38%。第二,儿童是否在少先队组织中担任少先队队职务、儿童是否喜欢少先队活动、少先队中队活动和大队活动开展的频率、校外少先队活动开展情况等与少年儿童社会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第三,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这四个少年儿童社会化因素中,少先队活动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第四,基于第四章的问卷分析结果,对加强和改进少先队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实行队组织小干部轮换制,加强少先队活动分工,做到全员参与,全员负责。2.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辅导员作为少先队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修养直接影响到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效果,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可以通过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待遇、完善培训体系等方面来实现。3.创新少先队活动开展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加强信息技术与少先队活动的有效融合,助力少先队活动与时俱进。除此之外,应注重雏鹰争章等特色少先队品牌活动在少先队活动中的带动作用。4.优化少先队活动内容。内容要适宜、分层要合理,注重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意义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促进学科间融合发展,共促儿童健康成长。5.整合资源,拓展平台。注重利用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为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平台活力,丰富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模式,拓宽少先队活动的地域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