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三乙胺(Triethylamine)是一种中低毒类的有机溶剂,在工业上被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反应的溶剂和催化剂,主要用于合成染料、农药及化学药品等,在现代铸造业中也被广泛使用,随着其使用规模越来越大,给接触三乙胺的职业人群带来健康安全隐患。本实验通过研究三乙胺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细胞)的细胞增殖毒性作用、氧化损伤作用、DNA损伤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为全面评价三乙胺的毒性提供基础资料和信息。方法:(1)以不同浓度三乙胺(0、5、7.5、10、15、20mmol/L)不同染毒时间(6、12、24、48h)染毒HBE细胞,HBE细胞存活率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2)以不同浓度三乙胺(0、5、7.5、10、15mmol/L)不同染毒时间(6、12、24、48h)处理HBE细胞,染毒完成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HBE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的变化;HBE细胞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用细胞内丙二醛检测试剂盒检测;(3)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不同浓度三乙胺(0、5、7.5、10、15mmol/L)不同染毒时间(6、12、24、48h)处理HBE细胞后对HBE细胞的DNA损伤作用;以不同浓度三乙胺(0、5、7.5、10、15mmol/L)染毒HBE细胞24小时,流式细胞仪检测HBE细胞细胞周期内各期构成百分比的改变。结果:(1)相同染毒时间段内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发现:6小时与12小时染毒时间段内,三乙胺染毒浓度为15mmol/L时,HBE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与48小时染毒时间段内,三乙胺染毒浓度为10mmol/L时,HBE细胞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5mmol/L与20mmol/L染毒浓度组与10mmol/L染毒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染毒浓度组内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发现:当三乙胺染毒浓度小于等于10mmol/L时,各染毒时间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三乙胺染毒浓度为15mmol/L时,各染毒时间组存活率与6小时染毒时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4小时与48小时染毒时间组与12小时染毒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与三乙胺染毒浓度存在高度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HBE细胞的存活率随着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2)相同染毒时间组内结果统计学分析发现:各染毒组HBE细胞内ROS和MD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染毒浓度组内统计分析发现各染毒时间组细胞内ROS与MDA的值与6小时染毒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的增加,HBE细胞ROS和MDA含量明显上升,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3)相同染毒时间组内统计分析发现:染毒6小时,当染毒浓度为7.5mmol/L时,HBE细胞Olive尾距、尾部DNA含量%、尾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染毒浓度组内这三个指标的数值随染毒时间增加而增加,但是变化不是特别大,结果表明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HBE细胞Olive尾距、尾部DNA含量%、尾矩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染毒24小时后,HBE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生了变化,随着三乙胺浓度的增加,其中G1期细胞的构成比下降,S期细胞的构成比相应升高。染毒组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三乙胺能明显抑制HBE细胞的增殖,且细胞存活率随着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2)三乙胺染毒HBE细胞,细胞内ROS和MDA的含量均随着染毒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三乙胺可能会引起HBE细胞的氧化损伤。(3)三乙胺会引起HBE细胞的DNA损伤并且对HBE细胞的细胞周期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