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问题普遍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之中。不同行业盈余管理原因及手段必然不同。尤其是对于非常特殊的农业来讲,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农业,尤其是对农业上市公司关注力度较大,一系列优惠措施也较多。而农业上市公司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业绩状况也较差。因此,农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及手段也必然存在自身的特殊性。而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多数研究集中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及手段的分析,旨在为治理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供相应的对策。本文以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选择2011-2013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及盈余管理手段的偏好性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第一,从对农业上公司现状的分析中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普遍业绩低下,并且受自然坏境的影响较大,而股本的规模也都不太大。生物资产核算率较低,出现了很强的“背农”现象。同时发现农业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是净利润重要的来源。农业上市公司整体收益质量不是很高,属于弱质性行业;第二,从对我国相关的会计准则的分析中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同其他类别上市公司相同的盈余管理手段,如提前确认收入、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选择。此外还发现了农业上市公司特殊的盈余管理手段即生物资产和政府补助。同时在生物资产准则和政府补助准则的确认、计量、披露方面的确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可以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第三,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运用扩展的Jones模型,验证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的行为。生物资产也确实成为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同时从利润构成角度出发,运用多元回归的计量方法,发现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如农业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采用政府补助等影响营业外收支的项目来操纵应计利润,进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第四,提出相关的治理对策。首先应当完善相关准则,尤其是政府补助准则和生物资产准则;其次需要加强政府的扶持和监督管理,为农业上市公司提高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然后需要加强对外部审计的监督,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最后就是要加强农业上市公司内部的治理,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本文有两处创新点,首先针对农业上市公司一般和特殊的盈余管理手段分析,使得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独创性。其次在实证分析中融入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特点,加入相关变量,针对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及手段偏好性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