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研究客观评价中药“通阳活血利水”方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案进行研究。入选病例均来源于2017年5月~2018年3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病人,将符合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包含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患者,其中BNP≥100ng/L)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中急性心衰内容,两组在用药上均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类药物,血管收缩药物作为积极基础治疗,根据病情给予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同时积极使用改善预后的药物,并治疗原发病和相关并发症,如心绞痛者调脂稳定斑块,感染者控制感染,房颤者抗凝,从而减少或消除各种诱因。治疗组联合使用“通阳活血利水”方(桂枝l0g,茯等15g,茯苓皮15g,猪苓30g,泽泻30g,泽兰30g,益母草30g,马鞭草30g,白术l0g,炙甘草3g),每日一剂,200ml,早晚口服,疗程为7天。通过观察记录入选患者治疗前后急性心衰严重程度分级、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中医证候疗效、BNP水平、cTNI变化、24h尿量以及心功能变化,并电话随访30天再发心衰人次及再入院人次作为评估和评价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急性心衰临床程度床边分级进行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分别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患者的急性心衰临床程度床边分级都有所改善。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均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同组BNP测量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第7天两组BNP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下降比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cTNI测量值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同组cTNI测量值均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24h尿量计量值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同组24h尿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尿量比对照组增加明显,且在不同时间点尿量差值上,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1周内心脏超声比较,LVEF和LVIDd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30天心衰再发作及再入院人次比较,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照组和治疗组都可以改善急性心衰临床程度床边分级,减轻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疗效、降低BNP和cTNI、增加24h尿量,且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疗效、降低BNP和cTNI、增加24h尿量、降低30天心衰再发作及再入院人次方面优于对照组。提示在标准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通阳活血利水”方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