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文学性叙事的生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wu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实录精神和短书形态使得历来研究者把它排斥在“小说”文体之外。然而从现代叙事学角度进行研究,志怪小说显示出叙事由历史性迈向文学性的质变过程,标志着以文学叙事为主要特征的小说的生成。除引言外,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叙事者身分的变化。历史叙事主体是史官,在历史话语的讲述中以天官身分对社会行使史的审判。汉末以降,士人价值观由社会转向个体,以怪诞虚妄话语的建构显示博闻之才的志怪叙述者已经失去了历史道义感,由史官沦为文士。 第二章:叙事立场的转变。叙述主体的变化引起叙事本身发生本质的变化:从史传到志怪,事类选择上由“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的政治大事趋向于“殊怪必举”的世俗民生、神鬼物怪等奇闻异事,历史话语进入世俗话语,叙事立场从资鉴劝诫流于游心寓目。 第三章:叙事角度的调整。与存信史之目的相一致,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的全知视角是史著叙事的必然选择。志怪叙事大量使用限知视角,使叙事产生惊奇感,是志怪游心寓目立场下作出的叙事角度的调整。同时,限知视角中的实录性却掩盖不住志怪叙事的虚构本质。 第四章:叙事结构的嬗变。主要分析魏晋六朝志怪的三种叙事结构:一、图式结构。指“博物体”式的叙事模式:某方有某山(国),其有何物产或神怪,其形状(功用)若何。重在记述四远八荒的物产风俗,在物象的平面图式展示中表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认知。二、锁式结构。人类的认知是向两个向度——向外和向内,及两个视角——空间和时间并行展开的,志怪之叙事由外向空间转向社会人生。在魏晋六朝民不聊生的动乱时期,社会生活的首要问题是生存。生存的危机使人们强烈向往永生不死的神仙世界。然而“误入仙境”作为一种“锁式结构”隐喻了世人生命幻想的失落。“误入”只是偶然,人们在寻找着幸福的必然律,一把可以自由开启的钥匙。三、圆形结构。志怪小说在冥报故事中形成了一种潜隐的圆形叙事结构,即叙事依凭佛教因果观来建构志怪故事的逻辑秩序,在叙事时空“现实世界一一彼岸世界一一现实世界”的变换、衔接中,显现出“因一一果一一因”的圆形叙事态势。于此叙事模式中,世人找到一条必然的幸福途径。叙事本身从此有了某种因果逻辑性,结构变得曲折而严谨。 总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开启了文学性叙事的道路,即叙事内容生活琐事化的,实质上是虚构性的,具有“游心寓目”审美期待性的叙事活动。它是中国古典叙事演变中的转折点,标志着文学性叙事作品的真正生成,显示出以文学叙事为主要特征的小说文体的成熟和独立。
其他文献
本研究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运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摩梭人的成年礼仪式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1)摩梭人成年礼仪式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
无障碍设计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一个具有"无障碍化环境"的室内设计可以方便所有人的生活,提升整个家居生活的品质。"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是残障人士、老人、妇幼、伤病等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尽管农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从原有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但农业的发展仍然直接影响着占总人口60%以上的8亿乡村人口的生活。从这
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形式,它不只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人风格的展现,还要面对复杂并且直接的环境和公众问题,如果公共艺术背离人们的日常经验,用公众难以理解的形式,
"土地制度"一直是业界讨论的基础和核心。文章基于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历史,试图通过较长的时间里对土地问题的了解探索,并在对土地制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
针对微波功率模块(MPM)集成电源绕线式谐振电感过热、高度高、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平面PCB绕组的谐振电感。依据电感的损耗分析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Maxwell对其进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正常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以前,研究者普遍认为细胞间交流的机制主要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如信号通路)或
本文主要从语法、语义两个方面对《论语》动词进行考察,并探讨汉语动词以先秦为起点的某些演变特点。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一、《论语》动词概况。《论语》共有动词498个,
目的探讨观察细节管理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于2016年11月—2018年2月期间收诊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共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按照1
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对体育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和市场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济南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实证分析对中国体育旅游开发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最后提出体育旅游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