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诗人白石移居“满洲》时期,即从移居新京到1945年返回朝鲜故乡前发表的13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拟采用历史传记批评方法,并以离散文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和概括白石这一时期的作品特征。白石的满洲时期作品的总体特征,可以用诗结构的“起承转结》四个字来概括其连贯性。“起》,是指满洲生活初期作品所体现的坚守本民族传统习俗的信念。“承》,指在描述满洲风情的作品中,使用远古时代流逝的地名和历史人物来委婉显露诗人的反抗意识,即以否定伪“满洲国》这一现实空间,而刻意打造另外一个想象空间。“转》,是指白石在诗中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表露出的浓厚兴趣,试图通过诗中人物形象,积极融入到中国文化圈,在多元文化空间尝试共存和圆融。如像陶渊明、杜甫、李白一样,想远离为五斗米折腰的世俗,隐居于超自然的理想空间(农村),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结》,则指白石对中国文化的憧憬和幻想遭到破灭,由此产生主体个性的混乱和自我矛盾,坠入痛苦的深渊。白石对和平生活和理想空间的向往,只有通过自省过去和现实的空间—“白色的墙壁》得以实现。移居满洲初期,白石积极进取,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总是沉浸在无限的乡愁之中。移居满洲后期,白石因难以克服艰辛的生活环境及精神上的恐慌而自行堕落,囚禁在狭隘的自我世界,只能被动的恪守一尘不染的诗魂。本论文以离散的视觉分析白石在满洲时期作品的特征。论文由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方法。本论由两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的第一部分简略叙述白石移居满洲前的创作情况。第二部分阐述白石移居满洲的动机和背景。第二章分四个分节研究白石在满洲时期创作的作品及其特征。第一节阐明离散的概念,进一步深层论述分析白石作品的背景和理论依据。第二节根据作品发表时间和内容,具体划分满洲时期作品的范围。第三节再分四个小节仔细分析白石诗的离散文学特征。因作者身处特殊历史背景,其作品体现了典型的离散文学特征:孤独,失落感,自我矛盾,乡愁等。白石在满洲这一特殊的生活空间所产生的情感变化,通过同一时期不同类别的作品展露无遗,并展示出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结论部分概括为如下:因历史客观原因和诗人主观原因,白石成为离散移民的一员,移居到满洲新京,以其独具个性的诗歌,描绘了离散移民的失落和痛苦。身处异国文化圈而蒙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悲惨遭遇,加之日积月累的浓浓乡愁,13首作品首首蕴含着离散文学的诸多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