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诗的离散文学特征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kycaro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诗人白石移居“满洲》时期,即从移居新京到1945年返回朝鲜故乡前发表的13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拟采用历史传记批评方法,并以离散文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和概括白石这一时期的作品特征。白石的满洲时期作品的总体特征,可以用诗结构的“起承转结》四个字来概括其连贯性。“起》,是指满洲生活初期作品所体现的坚守本民族传统习俗的信念。“承》,指在描述满洲风情的作品中,使用远古时代流逝的地名和历史人物来委婉显露诗人的反抗意识,即以否定伪“满洲国》这一现实空间,而刻意打造另外一个想象空间。“转》,是指白石在诗中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表露出的浓厚兴趣,试图通过诗中人物形象,积极融入到中国文化圈,在多元文化空间尝试共存和圆融。如像陶渊明、杜甫、李白一样,想远离为五斗米折腰的世俗,隐居于超自然的理想空间(农村),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结》,则指白石对中国文化的憧憬和幻想遭到破灭,由此产生主体个性的混乱和自我矛盾,坠入痛苦的深渊。白石对和平生活和理想空间的向往,只有通过自省过去和现实的空间—“白色的墙壁》得以实现。移居满洲初期,白石积极进取,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总是沉浸在无限的乡愁之中。移居满洲后期,白石因难以克服艰辛的生活环境及精神上的恐慌而自行堕落,囚禁在狭隘的自我世界,只能被动的恪守一尘不染的诗魂。本论文以离散的视觉分析白石在满洲时期作品的特征。论文由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方法。本论由两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的第一部分简略叙述白石移居满洲前的创作情况。第二部分阐述白石移居满洲的动机和背景。第二章分四个分节研究白石在满洲时期创作的作品及其特征。第一节阐明离散的概念,进一步深层论述分析白石作品的背景和理论依据。第二节根据作品发表时间和内容,具体划分满洲时期作品的范围。第三节再分四个小节仔细分析白石诗的离散文学特征。因作者身处特殊历史背景,其作品体现了典型的离散文学特征:孤独,失落感,自我矛盾,乡愁等。白石在满洲这一特殊的生活空间所产生的情感变化,通过同一时期不同类别的作品展露无遗,并展示出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结论部分概括为如下:因历史客观原因和诗人主观原因,白石成为离散移民的一员,移居到满洲新京,以其独具个性的诗歌,描绘了离散移民的失落和痛苦。身处异国文化圈而蒙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悲惨遭遇,加之日积月累的浓浓乡愁,13首作品首首蕴含着离散文学的诸多典型特征。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和当代新历史小说同属于中国历史小说发展中有别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小说创作形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文学建构本身的逐步完善,历史小说在体现独特的文
7月7日讯,证监会曹勇谈科创板新股市盈率较高:是市场化选择的结果。此外,曹勇透露,目前证监会正在制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制度方面的相关规则。分拆其实是国际市场上一个通行的
<正>几年前读过章俊华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一书,翻开第一页作品——"青山绿水的庭",就被深深地打动:只见山石嶙峋、细水潺潺,品位独特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一门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置等给出建议.
从污泥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水和大气环境领域的应用两个部分进行了综述。主要总结了3种传统制备方法的原理;同时,对比了7种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和主要用途,汇总了通过添加
论文主要对邢邵的生平及其诗文进行了研究。具体分两章展开:第一章对邢邵的生平及其诗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对邢邵的卒年、邢邵少时以字行不以名行
校本管理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型学校管理理念,强调将以往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持的学校财政预算、人事决策以及课程设置等权力下放给学校本身,让学校根据其自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是我国当代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在课程改革中强调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兴趣、爱好、需要以及能力各方面
陆倕(470—526),字佐公,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市)人。生于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卒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少时刻苦好学,善作文。闭门读书数年,书读一遍,即诵于口。年十七,举秀
研究了激光多普勒测振仪在汽车零部件模态分析中的应用。创新地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的振动测量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测量方法具有响应频带宽、速度分辨率高、测量时间短以及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