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雌激素(estrogen,E)、姜黄素(curcumin,C)对海人酸(kainic acid,KA)杏仁核点燃大鼠癫痫发作的行为学和脑电图影响。(2)明确癫痫发作后大鼠海马神经元损害情况。(3)检测大鼠海马中c-Jun和谷氨酸脱羧酶67(glutamatedecarboxylase 67,GAD67)表达的变化,初探雌激素和姜黄素影响癫痫活动的部分生物学机制。
方法:(1)将成年Sprague-Dawley(SD)雌性大鼠(体重250g~280g)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饲养1周,术后第8天随机分为2组:假致痫组(NEP组,n=2只)和致痫组(n=40只)。依据KA致痫前不同的预处理,致痫组又分为对照组(又称茶油Oil组,简称O组,n=10只),雌激素组(简称E组,11=10只),雌激素加姜黄素组(简称EC组,n=10只)和姜黄素组(简称C组,11=10只)。E和EC组每日早9点腹腔注射2mg/kg的17β一雌二醇(溶于茶油中),EC和C组每日早10点腹腔注射100 mg/kg的姜黄素(溶于茶油中),而NEP和O组腹腔注射等量的茶油,共给药5天。第6天将各组大鼠麻醉后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下,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在右侧杏仁基底核缓慢注入1ug的PBS(NEP组)或KA(致痫组)。参照Racine癫痫发作分级标准,观察大鼠致痫后6小时的行为学表现,比较各组致痫大鼠点燃率,潜伏期,到达点燃和重型发作的时间,及重型发作严重程度评分,并在每组随机抽取2只大鼠行双侧海马深部脑电图记录。(2)6小时观察期结束后,将各组大鼠灌流后断头取脑,做冰冻切片。用甲苯胺蓝尼氏小体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损害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中c-Jun和GAD67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
结果:(1)本实验致痫组点燃(连续3次3级及以上发作)成功率为90%,NEP组大鼠无痫性发作表现。点燃大鼠典型痫性活动表现为:注射KA后20~40分钟左右出现反复的须动、面部抽搐、点头、流涎、左上肢抽动等部分性发作,发作渐趋频繁,至给药后90~180分钟时发作达到高峰,出现双侧前肢阵挛并双后肢站立,甚至三肢或四肢抽搐、站立不稳、跌倒和姿势反射消失。第300分钟以后发作较前逐渐减轻。(2)行为学统计结果显示,在点燃成功大鼠中,除C组有2只发作仅达3级外,其余均达4/5级。各组大鼠痫性发作的潜伏期(明确的Racine 1级发作)、到达点燃和到达重型发作(Racine 4/5级)的时间无明显差异。对达到重型发作大鼠进行严重程度评分,发现E组评分最高,而EC组最低,较E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观察期的第6个小时,E组大鼠仍然保持很高的惊厥性,Racine评分较其他组别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EC组在第5、第6小时Racine评分较E组下降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3)脑电图结果显示:致痫组大鼠均有痫样放电出现,证明海人酸致痫模型成功。(4)尼氏小体染色显示:大鼠杏仁核注射KA同侧(右侧)海马CA3区、齿状回门区神经元损害严重,其中,雌激素组神经元损害最严重,而且该组注射对侧(左侧)CA3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病理改变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胞膜破裂,尼氏小体外露,胞核碎裂、浓缩。各组双侧CA1区、齿状回区(dentate gyrus,DG)神经元均未见到损害。(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Jun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在大鼠齿状回区颗粒细胞层,海马CA3及CA1区锥体细胞层表达。GAD67免疫阳性细胞在DG区颗粒细胞下层、分子层,海马CA3和CA1区始层表达,锥体细胞层偶有表达。右侧海马c-Jun和GAD67免疫阳性细胞数目表达明显少于左侧。在左侧海马,E组各区c-Jun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多于其他组别,C组和O组c-Jun表达最少,EC组c-Jun表达介于E组和C组之间。在CA1区EC组较E组c-Jun免疫阳性细胞表达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侧海马,O组和E组GAD67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最少,C组GAD67阳性细胞表达最多, EC组在CA1区GAD67阳性细胞表达较E组增多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以促进癫痫的发作,体现在重型发作的持续时间、次数均明显增加;雌激素和姜黄素联合给药,可以降低大鼠痫性发作的严重程度。(2)高水平的雌激素预处理导致KA诱发的痫性发作海马神经元损害加重。(3)雌激素可能通过作用于c-Jun/AP-1通路抑制GAD67表达来加重海人酸诱导的癫痫发作;雌激素和姜黄素联合给药,大鼠海马CA1区c-Jun/AP-1活性受到抑制,而GAD67表达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