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线建设”作为国家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诞生“三线精神”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国家制度优越性的历史体现。这段集体记忆的构建是社会前进发展与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播媒介的变化,传播环境也与之前相比大为不同。从传播学路径对诸如博物馆这样的记忆场所进行解析,了解其传播的路径以及参观者在观后的分享方式、重构个人记忆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视觉认知简单呈现在记忆空间下的记忆建构内容的分析,将对博物馆视觉的历史修辞进行建构与表征,加强参观者集体记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案例调查地点——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通过对记忆场所理论、集体记忆理论、视觉传播相关理论的文献梳理,进行理论的解析,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阐述了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视觉呈现特点,通过对馆内一号馆至四号馆的历史梳理,从而论述各馆内的视觉呈现元素的主要视觉特征与集体记忆形成过程。随后,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理论的主要思想与博物馆实际情况的结合,以及相关非正式访谈,创建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集体记忆建构与激活的测量量表。并且对记忆场所的空间视觉元素,视觉呈现要素,记忆影响要素进行解析,经过调研、访谈等形式,最后确定正式的测量问卷,以实地收集数据分析为主,官方网络文本与访谈获取的要素为辅助信息。通过影响因子分析,将不同维度与影响因子结合,再结合相关理论与研究结果,最终得出结论。首先,参观年龄与性别的因素在对视觉呈现构建记忆深刻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历史景观的还原对记忆的构建起到良好的激活效果;新媒体与文字标语在记忆构建激发上比较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元素相对记忆构建效果较好;最后展示实物的相关视觉组合运用对集体记忆构建呈现正向关联。并且提出相关的改进的建议,包括:增强视觉的互动性,强化记忆内容,完善相关分馆的主题性,加强记忆的唤醒,突出三线建设的特色,加强推广宣传,多维度的促进和发展记忆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