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是在中国。其每年全球新发病例数为74.8万,而死亡病例数为69.5万。死亡率高居所有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女性恶性肿瘤的第六位。近十年来由于肝切除技术已有显著提高,肝癌的手术切除率也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与死亡率也已显著降低。然而,目前来说肝癌的总体疗效仍难以令人满意,其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于30%-40%,甚至更低。而肝癌术后5年的复发转移率则高达70%以上。究其原因,肝癌术后发生的复发转移是影响肝癌长期生存的根本障碍所在。因此,深入研究探索肝癌复发转移的的分子机制,筛选与研发相关的关键干预靶点,对于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最新的研究显示microRNA (miRNA)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已弄清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长度为17~25nt的单链非编码RNA分子,可通过与特定靶基因mRNA互补位点的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miRNA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孤立性大肝癌(Solitary lar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LHCC)为切入点,比较不同复发转移潜能的孤立性大肝癌、小肝癌(SHCC)和结节性肝癌(NHCC)的miRNAs表达谱及其表达差异。我们初步发现miR-140-5p在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肝癌中均呈显著性低表达(p<0.05),而且SLHCC和SHCC中miR-140-5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NHCC (P<0.05)。这提示我们miR-140-5p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以miR-140-5p作为研究目标,深入研究其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生物学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了120例肝癌组织(HCC)及相应的癌旁非瘤肝组织(ANLT)中miR-140-5p的表达水平,发现在肝癌组织中miR-140-5p呈显著低表达(P<0.05),而且其低表达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和肝癌的不良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接着我们又检测了六种肝癌细胞系中miR-140-5p的表达水平,发现其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肝细胞系L02(P<0.05)。为了研究miR-140-5p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构建了过表达miR-140-5p的肝癌细胞系,并通过划痕愈合、Transwell侵袭小室、MTT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等一系列功能学实验证实miR-140-5p可在体外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和增殖能力。继之采用裸鼠原位成瘤模型在体内证实miR-140-5p可在体内同样发挥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和增殖的作用。鉴于miRNA必须通过调控其靶基因的转录后表达水平才能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我们又先后采用肿瘤多信号通路筛选、生物信息学预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Western-blot、免疫组化(IHC)和一系列体外功能学实验方法证实TGFBR1和FGF9是miR-140-5p发挥生物学作用的直接靶基因。而且,我们进一步证实miR-140-5p与TGFβ信号通路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关系,且TGFBRl处于FGF9的上游。基于上述,我们首次发现:miR-140-5p是通过靶向调节TGFBRl和FGF9抑制肝细胞癌增殖和侵袭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