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与中国的对策选择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资源的稀缺性越发凸显。信用不仅是维系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成为配置整个社会资源的手段。信用评级就是通过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资信进行评级来引导资源配置方向。从这个意义来说,信用评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介服务,它对于信用资源配置具有导向性,在整个资本市场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信用评级同时也是解决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一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全球信用评级市场基本由穆迪、惠誉、标普三大评级机构所垄断,三大评级机构以西方自由化的指导思想为评级理念,以意识形态为好恶标准,违背了客观中立的基本原则,扭曲了国际信用资源的配置。信用评级在减少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这种错误的评级观念使国际金融体系潜藏了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旦被触发必然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危及到经济实体,这种反应在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一向标榜“人类信心之所系”的信用评级行业正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从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也将面临一次巨大变革,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改变。在中国,受经济水平、传统意识和信用文化的约束,多数人认为信用评级只是金融中介服务的一个分支,信用评级业是一个不被重视的行业。更为严重的是,法律不健全和监管不力等原因为外国大型评级机构收购中国本土评级机构提供可乘之机。据统计,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已控制我国绝大部分的信用评级市场份额。外国信用评级机构控制中国市场会带来三大风险:一是泄露核心机密的风险,二是企业市场价值被低估的风险,三是市场效率损失的风险。从这个现状看,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如何把握国际信用评级体系重构的契机,加快推进自身信用评级建设,与国际接轨,树立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权威和公信力,这将是中国的对策选择。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和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在国内铁矿石供应量严重滞后于需求增量的情况下,中国钢铁行业严重依赖铁矿石进口,而铁矿石定
30年来,闽台农业合作促进了两地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种资源互补型的双赢合作模式。本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背景,基于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视角,运用全要素生产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