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矿化多孔碳微管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快速充放电,长久循环寿命,高功率密度的超级电容器逐渐作为能源储存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然而其较低的容量性质以及较低的能量密度成为制约超级电容器发展的主要因素。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好坏主要由电极材料自身的性质及其结构所决定。电极材料的选择以及电极结构的合理设计将有利于超级电容器性能的提高。本论文以天然生物质作为前驱体,将高温煅烧得到的中空碳微管,分别通过KOH与空气活化的方式获得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并与具有高导电性的金属硫化物进行复合,设计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提
其他文献
卟啉、酞菁、三明治型卟啉酞菁配合物是一些具有优良热稳定性和高化学稳定性的化合物,同时,它们具有独一无二的光学,电学,磁性性质,并且,其分子内部大环间存在较强的π-π作用。这些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们具有很多新颖的功能,例如可应用于场效应晶体管和化学传感器等方面。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溶剂影响的八酚氧基酞菁锌配合物的自组装纳米结构的性质研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的金属酞菁配合物2,3,9,1
以温室气体N_2O为氧化剂的丙烷脱氢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Fe-ZSM-5在N_2O氧化丙烷脱氢中表现出了独特的催化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主要的缺点在于催化剂的活性较低,且催化剂失活较快。采用合适的方法制备高性能Fe-ZSM-5是本领域的挑战之一。本文首先通过传统固态离子交换法与金属有机化学方法制备了Fe-ZSM-5催化剂。通过样品的表征结果发现,金属有机化学方法制备的Fe-ZSM-5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如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需要容量大、体积小、质量轻等优势性能的可充电电池。然而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传统电池满足不了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需求。锂离子电池以其优越的电池性能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迅速占领了便携式电子产品的电池市场。已经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一般以LiCoO2为正极和石墨为负极,但存在能量密度较低、价格昂贵、对环境有毒等问题。现在寻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