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大变革的时期,文学变革是大势所趋。在此大背景下诞生的新写实小说历史性地站在了一个节点上——文学逐渐告别政治—文学一体化的状态,向相对统一和自主的文学场迈进。 本文借用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研究新写实小说,分析了新写实小说对于中国相对自主的文学场建构以及打通两个生产场循环渠道的历史意义,并尝试对新写实小说进行文学场占位的核心资源——“临时知识分子形象”进行社会学分析,最后还通过对新写实小说的重要象征资本——文学评论的发展轨迹的分析,讨论了新写实小说生产的循环周期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传统的美学框架内从来未被认真挖掘和讨论的。 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笔者首先分析新写实小说之前的文学场状况,发现文学场自主性不足、文学场循环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其次挖掘新写实小说打通两个生产场域的可能性——新写实创作主体的自我反思与否定性创作的占位策略。 接下来分析新写实小说得以占位成功的核心资源——“临时知识分子”群像。笔者在对“临时知识分子”所处的对立两极及其行动的可能性空间的分析中,还原新写实主人公们,也即新写实小说所处的社会空间结构,及其由此生发的精神结构。 最后,以象征资本为切入点,分析新写实小说在两个生产场之间的循环周期变短及其原因(双重结构形成和转化的实质是象征资本积累、转化、丧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