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脲脲原体基因突变导致对司帕沙星耐药的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l.研究解脲脲原体(Uu)编码Ⅱ型拓扑异构酶的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与喹诺酮耐药的关系。 2.研究司帕沙星对Uu有无明确的首要靶酶。 3.如果司帕沙星对Uu有明确的首要靶酶,它是DNA促旋酶还是拓扑异构酶IV。 4.对司帕沙星耐药的Uu是否对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 方法:提取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Uu临床分离株的。DNA,对其编码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的基因的QRDR进行:PCR扩增,然后对扩增产物测序,并测司帕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依诺沙星对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将37℃中24h内颜色未改变的最末一管的药物浓度定为MIC。24h之后,待试管内液体培养基颜色不再发生改变时,取其中颜色发生改变且司帕沙星浓度最大的一管在琼脂培养基上划板并培养,然后挑2个菌落(即2个第一代耐药突变株)用液体培养基增菌。提取2个增菌产物的DNA,用PCR对其QRDR进行扩增,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测4种喹诺酮对其的MIC。24h观察MIC的结果,并继续培养直至试管内液体培养基的颜色不再发生改变。用于测司帕沙星对2个第一代耐药突变株MIC的2套试管中各取其中颜色发生改变且司帕沙星浓度最大的一管在琼脂培养基上划板并培养,再各挑1个菌落(即2个第二代耐药突变株)用液体培养基增菌。提取2个增菌产物的DNA,用PCR对其QRDR进行扩增,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测4种喹诺酮对其的MIC。实验设置临床分离株及耐药株的对照。将Uu标准株、临床分离株以及两代四份耐药突变株的MIC及QRDR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基因突变与耐药的联系。 结果:两份第一代耐药突变株均在编码DNA促旋酶的基因的QRDR上发生了点突变,虽然具体位点不同,但都对司帕沙星产生了相对较低水平的耐药;两份第二代耐药突变株则在继承了前代的点突变之后,均在编码拓扑异构酶IV的基因的QRDR上发生了额外的点突变,对司帕沙星产生了相对较高水平的耐药。且四份耐药突变株对另外三种喹诺酮药物也产生了耐药性。 结论:1.编码II型拓扑异构酶的基因ORDR突变可导致Uu对司帕沙星产生耐药,并可对其他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氟罗沙星、依诺沙星)产生交叉耐药。 2.司帕沙星对Uu的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的作用有选择性,司帕沙星对Uu的首要靶酶是。DNA促旋酶。 3.DNA促旋酶单独突变可导致Uu对司帕沙星发生相对较低水平的耐药,而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均发生突变,则可导致Uu对司帕沙星相对较高水平的耐药。 4.司帕沙星诱导产生的耐药突变位点具有多样性。
其他文献
目的: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项具有组织特征鉴别能力的超声新技术。背向散射信号包含了心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众多信息,能反映组织密度和心肌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及相互关系。 方法: 本研究包括临床有意义糖尿病性黄斑水肿(Clinically sign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