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脆杆水稻重组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_1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性状已经稳定的734(脆杆)和733(CK,不脆)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2群体573个单株和回交群体(B1C1)60个单株,进行茎秆脆性的解剖观察、理化指标测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其结果如下:  1.734脆杆强度的特性  观察发现734在生长发育中,脆性有着明显的连续性,从幼苗的芽鞘直到黄熟的颖壳,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始终存在着脆性特点,各个组织器官的脆性存在相似性,在不同的组织器官,如芽鞘、叶片、叶鞘、茎节、茎秆以至颖壳都会出现脆性的特性。除脆性特点外,其它所观察的性状与对照733没有差异。  2.茎秆的组织解剖观察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的茎秆组织观察显示,734与733(对照)两者在大维管束的数目、分布及基本结构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而734的小维管束的数目和分布密度较对照多且表面棱多、棱之间的凹陷较深。734茎秆基本组织的细胞大且排列较疏松,而对照的外侧细胞比较小且排列紧密;外围的维管束中导管较大且数目多于对照(733),小维管束间皮层纤维细胞层数也明显少于对照;734维管束内的韧皮部与木质部细胞少而疏松,而对照的多且排列紧密。  3.理化指标的测定  取同一时期、同一部位的鲜样,茎秆与剑叶部分的可溶性糖、含水量和粗纤维含量测定表明:734茎秆的可溶性糖含量比733的少,叶片中的反而高。734的含水量比对照多;734的粗纤维含量比对照少。734茎秆的有形物比对照相对少。  4.控制734脆杆性状的遗传分析  杂交试验显示,F1植株全部正常,表现为不脆。F2群体中,正常杆和脆杆以3:1分离,以733为回交亲本的B1C1植株,表现正常,即为不脆;而以脆杆734为回交亲本的B1C1植株,正常茎秆和脆杆则以1:1分离,结果表明:该734脆杆性状符合孟得尔遗传规律并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  5.控制734脆杆性状的基因定位  选取脆杆734×733(不脆)的F2代分离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构建了脆杆734控制脆杆性状的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部分遗传连锁图。结果表明,所测定的基因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上的2个标记,与目标基因连锁,它们分别是标记RM19337和RM19393,其遗传距离分别5.5cM和19.9cM,并且位于目标基因的两侧。
其他文献
话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如何继承传统,更确切地说,那种原来是写实的舞台物质形象,如何和具有戏曲形式的表演手法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剧中人物所生活的物质环境更好的表现出来.rn话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淀粉粮食。淀粉贮藏在水稻胚乳中,而胚乳淀粉合成涉及众多基因,研究单一基因与品质的关系难以解释品质性状的广泛变异,各基因位点上的复等位基因及其遗传效应的研究也不是很清楚。因此研究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和表达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可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理论依据。本文利用来源广泛和有代表性的129份种质进行了形态和分子水平的籼粳鉴定及两年的23个稻米品质性状分析;利用ECOTIL
由工业革命以来CO2源的增加和汇的减少所导致的大气C02浓度的迅速增加深刻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虽然目前关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和报道,但对于全球最大的人工湿地-稻田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而对于稻田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的变化和循环过程研究则更少。为此,本研究借助国际唯一的人工湿地稻麦复种FACE (Free Air CO2 Enrichment)试验(位于江苏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凭借其基因组较小,易于体外操作和遗传转化,且染色体排列与其他禾谷类作物呈共线性的特点,成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之一。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突变体越来越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料。本研究通过对部分转化中花11号产生的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了筛选、鉴定和共分离分析,以及对其中一个多性状突变体P1308进行了定位。同时对自然突变产生的稀穗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