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建筑物热力效应及其对城市热岛形成影响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22766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确定城市建筑物热力效应及其对城市气候形成的影响,本文以低纬度高原城市-昆明市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筑物的热力参数进行了实地观测,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屋顶、道路上方的气温昼间大于草地上方气温,夜间则小于草地上方气温,其温差早晨和中午较大,其效应干季大于雨季。屋顶昼间气温稍低于道路,夜间气温稍高于道路,中午温差最大,但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可以认为屋顶是有别于道路的热力作用面,其热力效应介于道路和草地之间。城市庭院气温垂直分布在不同时间(季节、昼夜)具有不同特征;在一天中,后半夜和下午,庭院气温垂直变化的程度大于时间变化;而上午和前半夜时间变化程度大于垂直变化;在冬季屋顶面对屋顶高度附近的庭院气温具有较强的加热作用,使得庭院气温在屋顶高度附近形成逆温,导致垂直分布曲线发生改变;而地面为混凝土结构的下垫面时,对庭院近地层大气具有加热作用,但是为草地时,则具有冷却作用,其效应同样在冬季明显。建筑物外墙壁面对庭院气温垂直分布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热力效应,其效应随季节、昼夜、壁面方位、高度的不同而各异;建筑物外墙壁面与庭院大气相互影响,昼间建筑物外墙壁面向庭院大气传热,呈现热源效应,随高度增加,热源效应减小;夜间建筑物外墙中、上部壁面从庭院大气吸收热量,呈现热汇效应,随高度增加,热汇效应增大。冬季各壁面的热力效应差异显著,昼间的热源效应南向壁面最为显著,北向壁面热源效应为负;夜间的热汇效应北向壁面最大;各壁面间的热力效应差异夏季小于冬季,昼间的热源效应西向壁面较大;夜间的热汇效应则是东向壁面较明显。建筑物外墙壁面与其近旁大气间的热流密度随季节、壁面朝向、时刻、高度位置的不同而各异。总的来说,干季的热流密度强度大于雨季;东、南向壁面的热流密度强度大于西、北向壁面;昼间的热流密度大于夜间,并且其热流密度变化显著,夜间变化则较为平缓。建筑物外墙壁面与其近旁大气间的热流密度高度变率整体为负值,昼、夜间其变率数值无明显变化,但因季节及壁面朝向不同而各异。变率的绝对值干季大于雨季,南、东向变率绝对值大于西、北向。在各向壁面中,多数壁面昼间表现为热源,夜间表现为热汇,而从全天来看,除去干季南向壁面和雨季西向壁面之外,其余均表现为热汇。建筑物近旁大气向庭院大气传热的变化趋势同建筑物壁面向壁面近旁大气间的热量传递趋势相似,但后者热流密度数值上为前者的数十倍,前者的热力效应不明显。建筑物屋顶面与其近旁大气间的热流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昼间,其热力效应在建筑物各表面中最为显著,夜间热流密度较小,变化较缓和。在城市中,建筑物屋顶面对外大气的热力贡献大于相同高度的庭院气团。屋顶面向外大气所传热流密度大于庭院气团,1月显著于7月,夜间显著于昼间。在城市热岛的研究中,建筑物群的密度及高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利用庭院空气团的热量平衡,分析其各个接触面的热力状况,很好地解释了城市建筑物外表面对城市热岛结构形成的机理。
其他文献
旨在研究激动素对AD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首先用AlCl3和D-半乳糖联合处理制备AD小鼠模型,然后用不同浓度的激动素进行干预处理,再通过HE染色对大脑海马CA3区进行病理学观
铬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是冶金工业、金属加工、电镀、制革、油漆、颜料、印染、制药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然而,这些工业部门每天排放出大量含铬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在经济新常态建设中强调“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我国应当特别重视在新发展环境下金融监管体系的跃进式建设,要在
<正> 临床资料及方法本组394例,男性210例,女性184例。年龄7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是工程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初入高校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专业课程之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绘图已渐渐取代手工绘图,如何改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为适应社会最新发展在人才培养上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和高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之间存在某种紧密联系,但也存在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osis of knee,KOA)患者髌股关节X线参数与其临床表现、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中医综合治疗84例KOA患者,采用Spearman法分析其年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的X线钡餐造影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胃平滑肌瘤,术前均行X线钡餐造影及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8例胃平滑肌瘤中腔内型21例
随着大学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适应性问题,依照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模式开展的"成长小组"能够有效地解决新生的适应问题。
涉警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的分化、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是引发涉警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性根源;社会利益分配失衡导致的利益之争是引发涉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