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确定城市建筑物热力效应及其对城市气候形成的影响,本文以低纬度高原城市-昆明市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筑物的热力参数进行了实地观测,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屋顶、道路上方的气温昼间大于草地上方气温,夜间则小于草地上方气温,其温差早晨和中午较大,其效应干季大于雨季。屋顶昼间气温稍低于道路,夜间气温稍高于道路,中午温差最大,但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可以认为屋顶是有别于道路的热力作用面,其热力效应介于道路和草地之间。城市庭院气温垂直分布在不同时间(季节、昼夜)具有不同特征;在一天中,后半夜和下午,庭院气温垂直变化的程度大于时间变化;而上午和前半夜时间变化程度大于垂直变化;在冬季屋顶面对屋顶高度附近的庭院气温具有较强的加热作用,使得庭院气温在屋顶高度附近形成逆温,导致垂直分布曲线发生改变;而地面为混凝土结构的下垫面时,对庭院近地层大气具有加热作用,但是为草地时,则具有冷却作用,其效应同样在冬季明显。建筑物外墙壁面对庭院气温垂直分布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热力效应,其效应随季节、昼夜、壁面方位、高度的不同而各异;建筑物外墙壁面与庭院大气相互影响,昼间建筑物外墙壁面向庭院大气传热,呈现热源效应,随高度增加,热源效应减小;夜间建筑物外墙中、上部壁面从庭院大气吸收热量,呈现热汇效应,随高度增加,热汇效应增大。冬季各壁面的热力效应差异显著,昼间的热源效应南向壁面最为显著,北向壁面热源效应为负;夜间的热汇效应北向壁面最大;各壁面间的热力效应差异夏季小于冬季,昼间的热源效应西向壁面较大;夜间的热汇效应则是东向壁面较明显。建筑物外墙壁面与其近旁大气间的热流密度随季节、壁面朝向、时刻、高度位置的不同而各异。总的来说,干季的热流密度强度大于雨季;东、南向壁面的热流密度强度大于西、北向壁面;昼间的热流密度大于夜间,并且其热流密度变化显著,夜间变化则较为平缓。建筑物外墙壁面与其近旁大气间的热流密度高度变率整体为负值,昼、夜间其变率数值无明显变化,但因季节及壁面朝向不同而各异。变率的绝对值干季大于雨季,南、东向变率绝对值大于西、北向。在各向壁面中,多数壁面昼间表现为热源,夜间表现为热汇,而从全天来看,除去干季南向壁面和雨季西向壁面之外,其余均表现为热汇。建筑物近旁大气向庭院大气传热的变化趋势同建筑物壁面向壁面近旁大气间的热量传递趋势相似,但后者热流密度数值上为前者的数十倍,前者的热力效应不明显。建筑物屋顶面与其近旁大气间的热流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昼间,其热力效应在建筑物各表面中最为显著,夜间热流密度较小,变化较缓和。在城市中,建筑物屋顶面对外大气的热力贡献大于相同高度的庭院气团。屋顶面向外大气所传热流密度大于庭院气团,1月显著于7月,夜间显著于昼间。在城市热岛的研究中,建筑物群的密度及高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利用庭院空气团的热量平衡,分析其各个接触面的热力状况,很好地解释了城市建筑物外表面对城市热岛结构形成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