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犯罪朝着低龄化方向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失范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中职学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的招生对象,中职学生在心理上没有高职、本科院校学生成熟,在管理上不如普通高中严格,所以中职学校成为了失范行为发生的“重灾区”。同时,受历来“重学术、轻技术”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并不高,中职学生的失范行为加剧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究学生失范行为,了解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并能做到提早预防和及时控制显得愈发重要。为了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失范行为,本研究透过类型学的视野,并借助文献分析、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生物学说是最早的关于失范行为的解释,而社会学关于失范行为的研究则最为全面、透彻。依据不同的标准,中职学生失范行为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依据失范行为的层次可划分为违法行为、违纪行为、悖德行为、悖俗行为;依据失范行为的机制可划分为偶然性失范行为、持续指向性失范行为;依据失范行为的主体可划分为个体失范行为和群体失范行为。本研究从法纪、情理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合法纪合情理行为、合法纪不合情理行为、不合法纪合情理行为、不合法纪不合情理行为。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更好地提出预防和矫正中职学生失范行为的建议,本研究试图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其行为。研究发现,所站的立场不同,对失范行为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有些行为在教师和家长眼里是失范行为,但是在学生眼里就是情有可原、合情合理的。因此,对学生失范行为的研究要从成人和学生两个视角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