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病人卧位时晶状体顶点位置的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aba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白内障病人卧位时自然晶状体顶点分布及眼生物参数对顶点分布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白内障拟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病人,共177例208眼。根据性别、年龄(小于等于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岁-90岁)、眼别、眼轴(小于26mm,大于等于26mm)及糖尿病分组。使用基于Scheimpflug成像原理的检测系统(LLS—fs 3D,LensAR公司,美国)扫描收集病人在仰卧位时角膜、前房、晶状体生物参数及晶状体顶点的分布情况。将角膜顶点坐标与晶状体顶点坐标组成新的向量,将新向量的横纵坐标的平方和再开根号后得出的值定义为“距离”,将二维坐标系平均分为8个部分,并把新向量坐标导入坐标系。定义X轴正方向为0°,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当-22.5°<x≤22.5°时,记为“1”区,以此类推,逆时针旋转,每隔45°标记为下一区,即分8区。相对于右眼,“1”代表鼻侧,“2”代表鼻上方,“3”代表上方,“4”代表颞上方,“5”代表颞侧,“6”代表颞下方,“7”代表下方,“8”代表鼻下方。相对于左眼,“1”代表颞侧,“2”代表颞上方,“3”代表上方,“4”代表鼻上方,“5”代表鼻侧,“6”代表鼻下方,“7”代表下方,“8”代表颞下方。将208只眼的坐标根据不同类型的分组进行相互对比。  测量及统计项目为:  1.年龄。  2.性别。  3.角膜、晶状体顶点坐标。  4.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  5.角膜厚度。  6.前房深度。  7.瞳孔直径。  8.晶状体前、后表面曲率半径。  9.晶状体厚度。  10.晶状体模拟屈光力数。  11.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  结果:  年龄为64.31±11.48岁,瞳孔直径为7.10±0.57mm。208只眼的晶状体顶点距离为0.31±0.22mm,所在1、2、8区共占55.29%。不同性别间,男性组90只眼晶状体顶点距离为0.30±0.20mm,所在1、2、8区共占62.22%,女性组118只眼晶状体顶点距离为0.31±0.23mm,所在1、2、8区共占50%。不同眼别间,右眼112只眼晶状体顶点距离为0.31±0.21mm,所在1、2、3区共占62.5%,左眼 96 只眼晶状体顶点距离为 0.30±0.23mm,所在 1、7、8 区共占63.54%。以眼轴分组时,非长眼轴组(小于26mm)180只眼晶状体顶点距离为0.29±0.21mm,长眼轴组(大于等于26mm)28只眼0.38±0.27mm。以是否患有糖尿病分组时,患糖尿病组43只眼晶状体顶点距离为0.29±0.19mm,非患糖尿病组165只眼0.31±0.23mm。前房深度为2.73±0.42mm,AL为24.14±0.42mm,晶状体厚度为4.64±0.43mm,中央角膜厚度为0.55±0.03mm,晶状体模拟屈光力为22.27±2.25D。晶状体顶点距离与年龄(P=0.652)、性别(P=0.974)、糖尿病(P=0.793)、眼轴(P=0.154)、眼别(P=0.705)相关性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但与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正相关(r=0.327,P<0.001)。  结论:  当白内障病人处于仰卧位时,自然晶状体顶点距离基本分布在0-0.5mm之间,62.5%在0.3mm以内。晶状体顶点位置多偏向1区,即相对右眼为鼻侧,相对左眼为颞侧。右眼晶状体顶点偏向鼻上方,左眼晶状体顶点偏向颞下方。年龄、性别、是否患有糖尿病均不是影响晶状体顶点分布的因素。晶状体顶点距离只与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正相关(Spearman分析,r=0.327,P<0.001)。
其他文献
基于制度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将企业社会网络细分为垂直联系、水平联系和政治联系三个维度,探讨其对于企业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能力的非线性作用机制。通过404家中国企业的
目的明确草酸钙肾结石形成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机制,探讨NLRP3炎症小体促进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分析人草酸钙结石肾组织与正常肾组织组NLRP3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紊乱疾病,表现为睡眠期间反复发作完全或不完全的上气道塌陷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