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问句系统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velvet_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西汉语言实际的作品,是研究上古汉语末期语言面貌的重要语料。本文全面描写分析了《史记》问句系统各子系统:特指问、选择问、反复问、是非问、反问、设问的具体情况,同时探流溯源,做纵向历时比较和动态分析,探讨学术界关注已久的问题,并力求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探讨汉语问句系统中重要句式和词语的历时发展演变过程。还尝试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古汉语中的某些现象。本文的绪论提供了本课题已有的研究情况,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信息。第1章详细描写了《史记》中的特指疑问句,并从历时的比较中看出:《史记》无论是疑问代词还是语气词的使用都处于由繁而简的演变中,宾语前置向后置的过程也处在一个飞跃性发展的阶段,该章还探讨了宾语前置的原因及向后置发展的动因,认为主要是受汉藏原始语序和焦点理论的影响而产生了前置,而后置的动因主要是新的焦点标记的产生促使了语序的变化。第2章详细描写了《史记》中的是非问句(包括揣测问句),对其句型结构和语气词的使用做了穷尽式的描写分析,并勾勒了是非问句的历时发展。第3章详细描写分析了《史记》中的选择问句。对学术界关注已久的“孰与”的相关问题做了探讨,认为“孰与”是疑问代词“孰”和介词短语的搭配,并未形成不可分割的粘着关系。其句法结构与来源句“……与……孰”句相类。第4章对《史记》的反复问句做了详尽的描写和分析。分析了“VP不VP”式主要是语言的经济原则作用下,由于羡余成分被淘汰而产生的。该章还推测“VP不VP”式可能产生在某种方言口语中,最晚出现在秦代,之后一直在口语中存在,直到唐代由于新的语言现象的推动才跻身于书面语中。该章还发现上古汉语的选择问句多于反复问句,中古汉语二者的比例发生了逆转,该逆转是从《史记》开始的。第5章详细描写了《史记》中的反问句,并比较了《史记》中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异同。针对“何以……为”、“何……为”句式句尾“为”的词性的争论,讨论认为《史记》中这类句式的“为”是语气词。该章还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对《史记》反问句的答语及语用功能做了尝试性的分析。第6章对《史记》中的设问句做了描写,并把其与现代汉语的设问句做了简要的对比,对比后发现:现代汉语设问句的句法语义框架、问答的语义特点在上古汉语就已经形成,但现代汉语设问句中问与答之间的语义关系与疑问句结构类型的制约关系在《史记》还没有形成。
其他文献
本文以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为构成要素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情景,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在独特地、新颖地、且有价值地(或恰当地)提出并表达科学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无
运用现有的有线广播网络,完成与区政府应怠工作体系对接,建立区、镇乡(街道)、村三级贯通、统一联动、安全可控、反应敏捷的应急广播体系。确保在应急响应情况下,区、镇人民
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这是一个突显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社会根源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于当今社会的认识偏见、用人企事业单位的狭隘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镧对太湖地区水稻土酸性磷酸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的影响。镧对水稻土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出抑制作用 ,当镧浓度大于 6 0 mg/kg时 ,抑制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
根据玻璃瓶蒙砂的生产状况和特点,介绍了玻璃瓶局部蒙砂的整个工艺流程与使用的设备,以及对三废的处理。该技术的应用,使玻璃瓶产生不同的感观效果,提升了玻璃瓶的档次;设备
背景和目的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内复杂骨折,常由于高能量创伤所致,也可见于轻微创伤后的老年人。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速交通事故的增多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领域朝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传统远程管理系统通常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并且不
本文基于居民资产与消费结构差异等特征,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两产品的Bewley模型来研究中国通货膨胀对财产不平等的影响,而已有文献基本上只从居民资产结构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
地上权是大陆法系民法中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而空间地上权则是设定于空中或地中的地上权。在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学者们对有关空间权利虽有所研究,但总体而言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