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西汉语言实际的作品,是研究上古汉语末期语言面貌的重要语料。本文全面描写分析了《史记》问句系统各子系统:特指问、选择问、反复问、是非问、反问、设问的具体情况,同时探流溯源,做纵向历时比较和动态分析,探讨学术界关注已久的问题,并力求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探讨汉语问句系统中重要句式和词语的历时发展演变过程。还尝试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古汉语中的某些现象。本文的绪论提供了本课题已有的研究情况,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信息。第1章详细描写了《史记》中的特指疑问句,并从历时的比较中看出:《史记》无论是疑问代词还是语气词的使用都处于由繁而简的演变中,宾语前置向后置的过程也处在一个飞跃性发展的阶段,该章还探讨了宾语前置的原因及向后置发展的动因,认为主要是受汉藏原始语序和焦点理论的影响而产生了前置,而后置的动因主要是新的焦点标记的产生促使了语序的变化。第2章详细描写了《史记》中的是非问句(包括揣测问句),对其句型结构和语气词的使用做了穷尽式的描写分析,并勾勒了是非问句的历时发展。第3章详细描写分析了《史记》中的选择问句。对学术界关注已久的“孰与”的相关问题做了探讨,认为“孰与”是疑问代词“孰”和介词短语的搭配,并未形成不可分割的粘着关系。其句法结构与来源句“……与……孰”句相类。第4章对《史记》的反复问句做了详尽的描写和分析。分析了“VP不VP”式主要是语言的经济原则作用下,由于羡余成分被淘汰而产生的。该章还推测“VP不VP”式可能产生在某种方言口语中,最晚出现在秦代,之后一直在口语中存在,直到唐代由于新的语言现象的推动才跻身于书面语中。该章还发现上古汉语的选择问句多于反复问句,中古汉语二者的比例发生了逆转,该逆转是从《史记》开始的。第5章详细描写了《史记》中的反问句,并比较了《史记》中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异同。针对“何以……为”、“何……为”句式句尾“为”的词性的争论,讨论认为《史记》中这类句式的“为”是语气词。该章还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对《史记》反问句的答语及语用功能做了尝试性的分析。第6章对《史记》中的设问句做了描写,并把其与现代汉语的设问句做了简要的对比,对比后发现:现代汉语设问句的句法语义框架、问答的语义特点在上古汉语就已经形成,但现代汉语设问句中问与答之间的语义关系与疑问句结构类型的制约关系在《史记》还没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