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蟒亚科(Erycina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蟒科动物,分布区一般为旧大陆干旱荒漠。沙蟒在我国分布于蒙新高原中西部荒漠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极为严苛。本文在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分布沙蟒的种群资源现状及其栖息地面临的问题。旨在为沙蟒的保护做一些基础工作。本研究以野外工作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的沙蟒各种群分布区,于其分布区内随机设置样地共计16个,其中新疆7个、甘肃5个、内蒙3个、宁夏1个。分别于2015年7~8月、2016年7~8月中旬、9月下旬~10月上旬,由实验室研究生组成3个调查小组开展调查,共计约工作120人天。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沙蟒的分类问题。通过分析沙蟒分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到我国对于沙蟒这一重要的生态物种的分类研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将调查中采集到的沙蟒标本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了一些数值分类的尝试,结果认为:文献中我国沙蟒属物种包括东方沙蟒、红沙蟒、东疆沙蟒的说法均未能找到形态学上的支持。这是因为,本研究采集到的21条沙蟒标本形态特征变异较大,未能找到一致性,其特征也不能与文献中的沙蟒形态描述完全吻合。本文还以调查数据为支撑,对沙蟒栖息地的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认为对沙蟒分布较为关键的因素包括:栖息地类型、栖息地砂土特征、栖息地是否有昆虫和蜥蜴类的活动等4个因素。其次,海拔、人为干扰距离虽然对沙蟒分布影响不大,但人为干扰的类型会对沙蟒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沙蟒可以分布在公路下面的小沙丘下,但是牲畜、汽车、摩托车等长期活动的沙丘下却很难发现沙蟒的踪迹。此外,分析发现,沙蟒种群栖息地利用率极低,许多种群的分布区呈岛屿状分布。由于沙蟒常在细软沙地活动,其活动痕迹易于发现,因此,能否见到其痕迹很大程度上能够表明沙蟒是否在调查地点有分布。在调查的16个样区中,所有样区的调查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在每个样区的30条样带上,发现沙蟒实体或其痕迹的样地往往集中分布。其余大部分与其有分布的栖息地特征极为相似的栖息地并不能发现其活动。本研究也对沙蟒种群的分布范围、密度、数量、性比、年龄组成等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还以野外遇见当年生幼体与成体的比例表征了沙蟒种群的出生率,以实验室饲养为依据,计算了种群饲养一年的存活率;以胃容物观察、野外观察结合文献阅读,掌握了沙蟒的食性与摄食能力,总结了沙蟒的日活动节律,并分析了卵胎生对沙蟒种群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沙蟒种群的出生率可达85.71%,性比为85%,雌雄比例基本平衡;种群年龄结构为较弱的增长型;种群数量以位于准噶尔盆地的石西油田样区为最大,其种群遇见率达1.37条/km~2;一般晚上10点以后出来活动,白天9点以前钻进沙里躲藏,其日活动节律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其长久以来生活的干旱区环境。沙蟒对干旱沙漠环境的的长期适应,使其形成了特化的生活习性,这也可能是其不能在其他环境条件扩散其种群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野外工作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得知沙蟒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活动;?放牧;?建筑资源开采;(4)旅游、沙漠娱乐活动等。这些威胁因素或直接毁坏沙蟒栖息地,或造成栖息地沙蟒种群数量的大幅下降。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加剧。另外,沙蟒自身目前的种群数量低,也给其生存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或者表明其生存已经受到较大威胁,以至于数量下降到当前的水平。通过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保护建议。最后,分析发现,气候环境、水土污染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严重影响着沙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影响到沙蟒的繁殖活动和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