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的设定下,论证了一个封闭经济中经济增长最终将趋于稳定状态的结论。在这个稳定状态下,人均产出保持不变,经济的增长率为零。现今人们将经济趋于其稳定状态的过程称为经济增长收敛。如果经济存在收敛性,那么落后经济由于具有较高的边际产出,从而决定了它的增长速度将比发达经济更快,这就表现为落后经济将趋同于发达经济,直至达到各自的稳定状态。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已经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检验,而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又使其结论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在考察经济是否存在收敛性的同时,由实证分析得到的有关地区经济差异的成因及相应的政策启示却吸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为其做出更加广泛而细致的研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东中西部的经济差别也不断加大,各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也开始引起政府及学界的极大关注,利用经济收敛理论来考察我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性以及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就成为经济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回顾新古典增长理论有关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基础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收敛性以及出口冲击下的经济增长路径问题,即:(1)利用σ收敛性检验、条件β收敛性检验和俱乐部收敛性检验考察了1978-2008年不同时间阶段、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收敛速度及其内在原因。(2)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讨论了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因素,并详细分析了投资、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3)在研究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这两个因素的结构变化与我国经济增长路径转变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间阶段不同地区间的收敛性及收敛速度不尽相同,就全国各省而言,1978-1991年和2000-2008年存在收敛现象,收敛速度分别为0.73%和1.22%;而1992-1999年不存在收敛的情况。俱乐部收敛检验结果说明,只有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91年存在区域俱乐部收敛。另一方面,投资、出口对1978-2008年全国各省、1992-1999年中西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增长收敛产生影响,即它们的收敛或发散趋势是由投资和出口引起的,而不会对1978-2008年东部地区各省和三大区域间、1978-1991年和2000-2008年中西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增长收敛性产生影响。最后,由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可以看出,投资、出口受到外部冲击是会给我国经济增长水平带来同向的冲击。当在本期给出口一个负的冲击,会对各省经济增长平均水平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但是通过增加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这种因出口受限而对各省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