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静脉麻醉对手术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2012年5月到2012年10月,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30例,年龄45-78岁,ASAⅠ~Ⅱ级,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且本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研究相关事宜、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入室后完善监测,行无创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并建立静脉通路。A组(即实验组):患者入室后泵入右美托咪定1ug/kg,10分钟后开始行静脉诱导麻醉,同时右美托咪定以0.4ug/kg.h的维持剂量与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共同持续泵入直至手术停止即刻。B组(即对照组):患者入室后泵入生理盐水,其输注剂量和诱导剂量与实验组相同。A、B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均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3mg/kg、舒芬太尼0.5ug/kg、罗库溴铵0.6mg/kg、丙泊酚1mg/kg,诱导后3分钟行气管插管,连接Drager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VT)8ml/kg,频率(RR)12~14次/分钟,麻醉维持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以BIS值40-60为标准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剂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开始前(T1)、泵入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或等量生理盐水以后(T2)、诱导后5分钟(T3)、所有维持药物停药即刻(T4)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BIS值),并且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开始前(T1)、泵入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或等量生理盐水以后(T2)、诱导后5分钟(T3)、所有维持药物停药即刻(T4)、术后24小时(T5)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CD3、CD4、CD8、CD4/CD8的数值,测定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生化室完成。于术后统计各时间段的生命体征、麻醉用药剂量、以及各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值。结果:A组CD3T淋巴细胞的数量T3时间段(73.24±7.61)与T1时间段(67.93±8.43)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于T2、T3、T4、T5时间段均高于B组。A组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在T2时间段(38.20±8.00)与T1时间段(33.41±7.57)相比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T3时间段(42.80±8.66)的改变与T1时间段(33.41±7.57)相比较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间段(40.39±7.53)与T1时间段(33.41±7.57)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4时间段(38.29±10.01)与T1时间段(33.41±7.57)相比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A组T2时间段(38.20±8.00)明显高于B组T2时间段(33.21±8.81);A组T3时间段(42.80±8.66)明显高于B组T3时间段(33.65±8.64),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于T2、T5时间段均高于B组。A组的CD4/CD8比值T3时间段(1.82±0.43)与T1时间段(1.25±0.36)、T2时间段(1.30±0.45)相比较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间段(1.85±0.46)与T1时间段(1.25±0.36)、T2时间段(1.30±0.45)相比较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B组T3时间段相比较,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T5时间段(1.38±0.47)与T3时间段(1.82±0.43)、T4时间段(1.85±0.46)相比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B组相比较,低于B组T5时间段。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使用丙泊酚及舒芬太尼诱导使CD3、CD4数量明显升高;右美托咪定联合使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有利于CD3T淋巴细胞数量的恢复及CD8T淋巴细胞数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