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烈士陵园作为革命烈士安息之地,承载着纪念、缅怀、教育、旅游等多重功能。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更新,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一种休闲方式。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这几年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方心未艾,但由于设计思路固化,忽略对场地历史人文内涵的深入挖掘,很多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缺乏地方特色,千篇一律。为求解决对策,笔者以全国50处革命烈士陵园建设实例作为调研样本,对革命烈士陵园5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实践分为三个时期:50-70年代、80-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从政策影响、建设特色以及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对每个时期革命烈士陵园的发展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的时代特征,提出革命烈士陵园深入挖掘与更新历史文化内涵、实施保护性开发管理、朝绿色生态公园化建设以及陵园景区化规划的四大发展趋势。如何使革命烈士陵园在满足基本纪念功能的前提下,同时传承场所文脉、符合时代特征,是革命烈士陵园建设中特别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江西赣州中央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对场地进行深入解读,从场地问题的特殊性入手,在中西方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中轴式空间组织模式和非中轴式空间组织模式结合,提出复合空间组织模式。在这个空间组织模式的指导下,推导出本方案“1+4”的基本空间格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挖掘中央苏区10年发展历程,以中央苏区奋斗过程为主题,运用叙事性景观语汇设计主中轴空间序列,并引入副轴对主轴进行形式和功能的补充;以中央苏区地域发展线索为切入点,将烈士墓区分为四个大区,依照场地条件对墓区单元进行空间布局,解决传统单轴墓地布局中次序性矛盾,有效分散祭祀人流的同时保证了纪念主轴的庄严。通过上述研究,在复合空间组织模式的指导下,合理利用山地地形规划陵园空间,传承与创新场所文脉,满足红色旅游的功能需求,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央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为新时代革命烈士陵园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