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我国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状况日益加剧,工业、交通以及建筑耗能成为能源消耗结构中的“三巨头”,其中建筑能耗占比高达30%。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作为节能减排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普遍认可。为此,我国在融合国内外建筑节能相关技术、标准与评价体系后,于2010年分别针对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颁布并实施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于2014年颁布并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山东省于2015年率先颁布并实施居住建筑节能75%设计标准,标志着城市居住建筑达到节能新高度,但目前尚无农村建筑节能相关标准。本文以鲁中地区既有农村典型传统民居建筑节能实测、节能改造与新建方案节能设计为研究内容。首先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既有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采暖方式及住户的热舒适度感受,发现既有传统民居存在冬季能耗高而舒适度差的严重问题。在济南市长清区选取一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黏土砖砌体结构传统民居,采用静态能耗研究理论,运用热流计法进行现场节能实测和室内热舒适度实测,计算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实测能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实测传统民居属超高能耗低舒适度建筑,不能满足建筑节能75%标准;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不足,建筑布局不合理致使体形系数过大是主要原因。在典型传统民居节能实测的基础上,利用建筑动态能耗模拟软件DeST-h建立实测传统民居的三维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针对各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建立了7个系列45个模型,对外墙保温层厚度(WI系列)、屋顶保温层厚度(RI系列)、门窗玻璃类型(GK系列)、窗墙面积比(WW系列)、体形系数(BS系列)、建筑朝向(BO系列)、通风频率(VF系列)进行变参数分析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增加外保温层以改善外墙和屋顶的热工性能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有效方法,但保温层厚度要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建设阳光间以减小建筑体形系数,使用中空玻璃门窗并控制建筑朝向和窗墙面积比以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经济方法;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减小通风频率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最直接方法。良好高效的自然通风是降低夏季建筑能耗的主要方式,利用建筑风环境模拟软件Airpak建立实测传统民居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自然通风路径及风速模拟,结果表明:所测典型传统民居院落易形成漩涡,室内通风路径不明确,通风效果欠佳,既有民居的房间布局及门窗位置设计不合理。基于节能实测、建筑动态能耗模拟和室内外自然通风模拟结果,结合本地区地域特点,运用自然通风、采光、太阳得热、高效保温等被动节能技术,提出既有传统民居的建筑节能改造方案,改造后可减少能耗70%以上,达到建筑节能65%标准;结合房间布局、空间特性和围护结构等设计要素,提出民居新建方案,并进行能耗和风环境模拟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方案满足节能75%标准要求,自然通风路径明确,房间布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