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退潮后,革命救亡的主潮中存在着一股股清澈隽永的潜流,例如白马湖知识群体。这支清流滥觞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汇聚于春晖白马湖畔,在立达学园茁壮成长,却终究消尽于抗战时期。以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为主要代表的“白马湖作家群”以温情的笔墨状写社会百态,以仁者的情怀关注民间,以智性的沉思关照未来,在文学、教育、出版领域独树一帜,为新文化的巩固与建设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置于新旧思想的转型时期,这群知识分子以“思不出其位”“求进弗欲锐”的严肃品格在烽火年代开辟了别具魅力的文化之路。本论文通过回眸“白马湖作家群”的聚合离散,重新审视作家创作与文化实践,探讨其如何在政治漩涡、烽火连天的冲击中栖息宁静,又何以在出世的环境中投身教育、关怀民间、走向出版,实现创作—教学—编辑“三位一体”的文化活动,并试图探讨这一实践对八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文化生态中的知识分子的借鉴意义。论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追述“白马湖作家群”的形成路径,从时空维度实事求是地记述这一群体如何“志同而道合”,领会其作为文化群体的精神品格。第二部分试以文学作品为内视角,聚焦作家身份,把握其文学艺术“集体共性”与“特殊个性”的统一性,阐述该群体区别于文学史上其他文学流派的内在特征,进一步论证这一知识群体置身平民立场、坚持“立人”的启蒙情结与智情反思。第三部分则以文化实践活动为外视角,阐释这一群体何以在急遽变化的时代浪潮中致力于现代教育、出版事业,发挥对教育发展、文化新生的价值。第四部分试图从现代文学运行机制转型的角度出发,阐明以“白马湖作家群”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何以在“五四”前后从“士”转向作家、教育者与出版人三者的“身份合一”,并尝试揭示“白马湖作家群”殊于政治变革中的左翼文人与市场环境中的知识人的独特文化品格,以期为当下的文化、文学建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