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公廨(衙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礼制文化的象征,也是地方政治关键所在,历代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建筑格局与其行政功能,由于明朝的大规模公廨兴建而推广建筑礼制文化,公廨文化遂普遍全国,从而形成了“明清衙署”的基本特征,清代大部分沿袭明代的建筑模式。虽现存建筑遗址实例屈指可数,但对建筑史来看,明清两代公廨建筑形制、艺术表现,甚至清代公廨文化等研究成果还不计其数,反而可看出被“建筑史”束缚的研究现状,尚未存在专门明代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系统的认知。故本文广泛采用史书、方志、文人笔记、文艺作品等多方面史料,并试图将历史研究及文学研究的长处相结合,从而深入的探讨公廨对明朝政治带来的影响及政治结果。通过以上方法进行研究后可知,明代公廨演变十分反映着明朝政治动态。明代公廨演变同样公廨十分反应明朝的政治动态,也是明太祖彰显权威与国家合法性的至关重要点,及地方政府清官,都对明朝治国有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地方官员腐朽渐甚,国家思想僵化,公廨具有的“政治性”“精神性”很快就失去了灵活性。在地方上级、同僚、下级部门的公廨扩展,独立相隔,导致了地方正官的实权减弱。自明中期,重商主义与“心学”带来的自由开放的风气,明朝确立“一清如水”的理想形态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后明朝多次进行建筑政治改革也未能实现根本性的解决,且全球进入寒冷期,灾害频繁发生,以文化钳制为目的的毁掉淫祠、书院,都只加给了百姓沉重的劳役负担,引起怨嗟。因此明代地方官员对营缮活动十分慎重,为了避免上司对自己不好评价,尽量回避起兴工程。同时,明朝经常遇到内患外寇,官僚机构逐渐名存实亡,地方正官不得不靠民间力量而维持公廨秩序,民人进入官场已为常态,故至晚明,“从官至民”的政治趋势已然明显。晚明及清代小说中官员贪婪、皂隶打死罪囚、典史以武压制民人、门子倚宠等讽刺腐败现象的描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明代公廨内部的矛盾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包括地方公廨内蔓延者的颓废风气。综上所述,明代公廨因带有浓厚的政治性,直接反映出中央政府的政治理念与社会动态。明太祖提倡的肃贫政策,清廉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均已不符现实。但在公廨内外一直存在“祖宗之法”的管束,凝固不变的封建思想,难以改变治国理念。因此作为“宫阙之末”,明代公廨为了维护治国理念,成了显示威力、文化钳制、束缚官员的工具,凸显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