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共享化等多种社会发展趋势的不断加速与相互交织,信息、资源已经突破国家疆界、行政区划与组织界限的约束与限制,政府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受到了来自社会变革的更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公共管理者必须寻求“跨政府边界”的社会治理方式。当前,我国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为各政府主体所广为接受与应用的协作机制——府际联席会。从我国现实发展情况来看,不同政府主体已经召开了一系列常规与非常规、长效性与临时性的府际联席会,比如执行多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珠三角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等。可以说,府际联席会已经成为了在中国情境下有效解决“碎片化”困境、实现政府跨界协作的一种常用机制,是目前可操作的府际协作的有效工具,也是府际协作逐步走向“理性化”的一种表现。 为了探讨政府跨界协作的理论逻辑以及府际联席会的实践现状,本文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为例,对府际联席会进行了定性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与案例比较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寻府际联席会在突破区域边界、政府级别以及部门界限所发挥的作用,并力图归纳出中国政府跨界协作的一般规律与实践经验,从而为政府今后的跨界协作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跨界协作是府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府际联席会是目前我国政府进行跨界协作的一种长效机制;府际联席会可以有效克服“地区分割、上下同构、左右对等”的协作壁垒,呈现多元主体的复杂互动关系,能够实现“跨行政区、跨级别、跨部门”的全方位的协作局面,并且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跨界协作特点;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的跨界协作仍然要受到科层结构的作用与影响,纵向治理仍是主流;最后,政府跨界协作是一个具有弹性、可调适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战略目标适时调整、协作类型逐渐深化、协作规模趋向扩大、权力配置逐步走向制度化及实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