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非关系开启了新篇章。在革命的内力与冷战的外力作用下,新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这个特殊的时期,在“中间地带”理论的支持下,积极承担起“非殖民化”的历史使命,将中国自身革命经验与非洲非殖民化独立运动结合起来,与广大非洲民族主义国家缔造了特殊的友谊。中非友谊的缔造,对非洲国家来说,大大促进了非洲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其政治果实的独立,而对中国而言,推动了新中国在世界革命中地位的提升,为新中国廓清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束缚,大大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共有四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特定时期中非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总体来看,对特定时期的中非关系研究,国内学者还是通史类著作居多,个案等细节研究少,而外国学者的研究多局限于意识形态而略显偏颇。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冷战的大背景和“中间地带”理论的形成。冷战的大背景是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外力,而中国对外政策的内力则在于中共对革命本身的继承与发展上,“中间地带”理论将中国自身革命与世界非殖民化运动联系起来,成为了中非关系发展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奠定了对非关系基础,新中国开始积极缔造与非洲国家的友谊,给予非洲国家大力的援助。第二章则主要是案例研究,着重介绍了上海境外援非的两种类型的案例,一种是境外援非医疗队考察,另一种是成套项目建设的考察。上海作为当时中国对非援助重要的城市之一,承担起国家下达各项任务,在各行各业选拔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后出境,援建当地各国的成套项目,深入非洲大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协助建成当时非洲急需的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促进各国发展民族经济。选派医疗队出国,为当地人民治疗各种疾病,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留下良好的口碑至今广为流传。第三章则着重讲述了上海对非洲来沪实习生的技术培训。上海作为全国技术领先城市,对多批非洲来沪实习生进行了技术培训,这些培训活动是梳理这一时期上海对非交流的历史活动的重要线索之一。笔者选取了首批及最后一批来沪的两批实习生及上海最为发达的轻纺、烟草行业所培养的两批实习生,共四批实习生进行历史考察。总体而言这些实习生在上海接受了严格细致的培训,学成归国后成为了国内发展经济的主干力量,达到帮助各国自力更生的目的,然而在培训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不同还是产生了一些问题.第四章主要则分析了特定时期缔造中非关系的特殊机制及中非关系的成效与代价。中国对非洲关系的构建,从其缘起到整个过程,革命思想都贯穿始终,笔者将这种以革命思想贯穿的外交机制称之为“革命机制”,中方通过该机制积极传输政治思想及理论,这种机制从目标、实施到结果都由革命思想主导。而这种革命机制引导下的中非关系,对中非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范畴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还超出了中非双边关系进而对于全球政治来说都带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