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在光、电、磁等方面有着优异性能的功能性纳米粒子,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对其的报道层出不穷,并且对其潜在应用进行了大量探究。但考虑到实际应用,这些纳米粒子的性能还有诸多欠缺。比如应用到生物方面的材料必须满足低毒性、生物相容性、特定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具备应用的性能甚至是多功能的要求。聚磷腈是一类典型的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材料,其中,交联型聚磷腈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光热稳定性以及易于化学修饰等优点,在功能性纳米材料的制备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课题利用纳米包覆、杂化方法将具有不同性能(荧光性能、药物作用)的结构单元与聚磷腈材料结合起来,协同作用的存在使得制备得到的粒子同时拥有聚磷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光热稳定性、易于化学修饰以及功能结构单元的荧光特性、药物作用。课题研究了所得粒子的制备条件、结构、性能,以及对其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与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荧光素(HFI)为单体,在超声条件下,经过沉淀聚合反应制备得到具有荧光性能的交联聚磷腈纳米粒子。研究了溶剂种类、单体浓度、单体配比对产物形成以及形貌的影响。 (2)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荧光素(HFI)为单体,通过简单的一步法缩聚反应和后期刻蚀处理,成功制得具有高度交联结构的聚磷腈中空荧光微球。并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单体浓度,调控中空微球的形貌和尺寸。该聚磷腈中空荧光微球拥有良好的耐光漂白性、热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同时探究了其在载药和药物缓释以及细胞标记方面的应用。 (3)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阿霉素(DOX)为单体,在超声条件下反应,制备得到聚磷腈纳米粒子。该纳米粒子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但降解速率缓慢,不能达到有效药物作用浓度。为此,我们在其结构中引入了可以被谷胱甘肽(GSH)特异性还原的响应性基团—二硫键,从而粒子可以加速降解,实现对阿霉素的有效释放,达到治疗效果。实验中我们优化了纳米粒子的制备条件,包括溶剂极性和单体浓度等。并且研究了其降解性能以及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