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企业研发支出视角

来源 :西安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种类、数量和规模也获得了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广泛地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有关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是机构投资者具有价值选择效应还是价值创造效应,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现有关于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研发支出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以现代管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研发支出的关系做了简单阐述,并且提出研究假设;最后选取我国2010-2014年五年A股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动态面板数据,在静态外生框架下运用OLS方法对机构持股比例与研发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分别运用2SLS方法和GMM方法对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以及变量滞后性加以控制,从而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发现:在静态框架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研发密度之间显著正相关,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研发强度关系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销售收入容易被“盈余操纵”。在内生性框架下,研发强度或研发密度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实证研究结果说明静态外生的假设并不合理,研发强度或研发密度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之间具有内生性关系。在动态内生性框架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研发密度或研发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越高,即机构投资者通过其投资影响了企业的研发支出因而可能具有价值创造效应;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或研发密度对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决策不能吸引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因而不具有价值选择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机构投资者积极股东作用,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竞争机制来提高机构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机构投资者评价机制等。
其他文献
介绍了仿真的技术及导弹飞行力学的相关理论、Matlab软件及其部分工具箱(RTW、Simulink等)的使用方法,通过Euler角、四元数等方法说明了导弹飞行力学各方程中变量的关系及其
对收入分配政策现状的研究,一般来说需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需要度量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的收入分配状况,用基尼系数度量(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最常用指标)。另一方面,Becker
血管内皮是介于循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之间的生理屏障,而且具有重要内分泌功能,通过释放内皮源性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及缩血管因子(ET)等血管活性物质,在维持血管舒缩方面起
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在逐渐扩大,2006年年产值达10.5万亿元之巨,居世界第四位。但实际上,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