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流发生器控制超临界机翼附面层分离研究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anni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涡流发生器控制超临界翼型和翼身组合体机翼的附面层分离问题。通过对翼型、翼身组合体机翼附面层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首先摸清超临界翼型和机翼的附面层分离特性;研究涡流发生器改善附面层形态、推迟和延缓湍流附面层分离,进而改善翼型、机翼升阻性能的流动机理及涡流发生器形状、几何参数和位置的影响。 本文研究工作是国内首次系统的开展超临界翼型、翼身组合体机翼附面层特性研究,也是国内首次采用涡流发生器技术进行翼型、机翼附面层分离控制问题研究;同时,根据已经查询到国内外公开报道的文献资料,尚未见到用涡流发生器进行超临界翼型、机翼附面层分离控制的研究工作。 在大型生产型低速风洞中,本文采用了目前国内外在附面层研究方面所能使用的风洞实验测量与诊断技术,包括:测压、测力、油流、丝线、热线、热膜、尾流总压排管测量等,较系统研究了超临界翼型、翼身组合体机翼附面层特性及涡流发生器形状、几何参数、位置等因素对控制附面层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研究工作,得到以下结论: 1)超临界翼型由于其上翼面较平坦,附面层具有弱分离特征,表现为较好的大迎角附面层分离形态和较差的抗失速能力。 2)超临界翼型附面层分离控制适合采用微型涡流发生器。其对超临界翼型附面层分离控制主要表现为减阻、增升效果不明显。微型涡流发生器不仅在工作状态可减小阻力,升力损失很小,而且在非工作状态产生的附加阻力很小甚至还能减小阻力。其最佳位置应位于分离线前2H~5H涡流发生器高度之间。 3)对翼身组合体等弦长大展弦比超临界机翼,除翼梢处流动三维效应强外,机翼其余部分包括接近翼根附近,均具有近似二维流动的特征。机翼附面层分离具有翼型附面层弱分离特征。把α=10°时的附面层厚度和分离位置作为涡流发生器设计依据。 4)对于附面层弱分离的超临界机翼,适合采用高度较小的微型涡流发生器,既具有较好的减阻效果,又不使升力产生较大损失,这与涡流发生器对翼型附面层分离控制得到的结论一致。涡流发生器弦向位置对附面层分离控制效果影响显著,不同高度涡流发生器均有其最佳气动效率的弦向位置。对高度H=0.16和0.26的微型及H=0 .46的亚附面层厚度涡流发生器,其最佳弦向位置分别为附面层离分离线前约4倍和8倍涡流发生器高度处,涡流发生器尺寸越小,越应靠近附而层分离线。涡流发生器展向间隔对控制附面层分离的效果也很明显。间隔太小,对z厄流有阻塞,不利减阻:间隔太大,涡流发生器对距其较远处的流动控制能力不足。涡流发生器的间隔取△Z一25mm较为合适。涡流发生器安装角度对附l灿层分离控制效果主要表现在产生旋涡的强度,涡流发生器的最佳安装偏角p二25。。 5)涡流发生器对附面层分离产生控制机理来自于提高了附面层底部动量,而且这种动量变化影响到机翼表面的压力梯度,使得涡流发生器上游附面层内速度也得到提高。油流和丝线流动显示技术可真实反映涡流发生器对机翼附面层分离的控制效果。 6)根据流动显示结果,指出单丝热线不适合用于涡流发生器下游具有较强_维流动的附面层测量。关键词:涡流发生器,超临界机翼,附面层分离,控制,风洞实验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都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社会安全形势总体趋于稳定,大学校园的安全状况总体水平也略好于社会整体水平
<正>在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开幕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是创新创业者碰撞思想、交流成
<正>智能手机以其独特魅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少人成了"手机控""低头族",这其中很多是青年学生。笔者对中职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分析其存在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随机将贵州航天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LDH患者分为PELD组(n=30)与小
<正>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鼓、点。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子时:夜半,从23点到1点。丑时:鸡鸣,从1
期刊
电子产品装配是电工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本专业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是国家技能大赛的赛项之一,也是河南省全员化技能大赛中电
目的:探讨并研究对学龄前龋病患儿进行心理诱导及行为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院接诊的100例学龄前龋病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n=50)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