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广阔的乡村能否持续快速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国策,广大农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伴随着人口增长、城乡工业扩张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依赖,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使再良好的物质生活,人们也难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优越成果。生态环境是衡量国家幸福感的重要元素,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进步才是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新农村。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已经摆在面前。生态质量变差,生态调解功能减弱;生态污染加重,农村环境逐渐由点源污染转向面源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已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超负荷运行,但更本质的原因是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落后、农民环保观念缺失以及环保体系的不健全。本文立足于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农村现实中的生态问题及国家政策,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农村生态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农村,为进一步建设生态农村进行有益思考。依据农村环境的现状,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生态文明和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加以阐释。首先解读了生态文明的含义。其次,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的角度分析生态文明理论。最后,归纳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简单概述。第二部分主要阐明了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分别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讨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并简单描述了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形成原因。分别概述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种类型,并对现今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第四部分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对我国新村建设的途径加以探讨。重点在农村经济建设、制度完善和农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上,为生态农村建设提出建议。而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农村,其本质在于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农村的生态文明关乎着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对中国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村生态建设高度融入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在生态视角下研究农村的经济发展,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农村生态理念匮乏;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等,这些情形严重制约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只有正视问题并不断改正,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总结分析,阐释生态农村的重要意义以及可行性。创新之处主要是结合当前热烈倡导的“中国梦”等时代元素对生态农村建设进行分析总结。并农村经济发展为契机,结合农村经济实际提出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以经济学的眼光剖析农村生态建设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