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生态系统是自然系统中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起源地。人类与河流阶段经过原始自然阶段、河流工程控制阶段、河流污染治理阶段和河流生态系统综合修复阶段。淮河流域(河南段)经过“十一五”阶段的河流污染治理,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部分沟渠河流具备了进行水生态修复的条件。但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体自净能力差、水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十二五”期间,在满足水生态修复条件的河流开展水生态修复研究工作,进一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健康是国家和河南省的需求。本研究以国家水专项-淮河流域(河南段)水生态修复阈值界定研究为依托,以淮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生态修复阈值指标体系相关研究,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确定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生态阈值的相关研究及实践现状总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阈值理论基础和河流生态修复理论基础,指出了河流修复应涉及的方面。并结合人类与河流的四个阶段,提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界定的研究,对比淮河流域(河南段)现状水质与水生生物安全浓度范围,筛选生态修复范围界定水质表征因子为DO、COD、氨氮和重金属铬,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数关系拟合曲线、水质基准研究中的毒性百分数排序法和物种敏感分布法计算河流水质条件达到生态修复的范围值,并以淮河流域(河南段)为例筛选出其中的可开展生态修复的河流。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河流生态修复阈值概念,采用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构建河流生态修复阈值界定指标体系,研究确定了各个指标的阈值计算方法。开展河流生态系统野外调查,选取水质与水生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划分出3种不同类型的河流生态修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