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西辽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实地取样及室内试验分析,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揭示农田土壤CO2的排放规律,加快农田土壤肥力的恢复及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的优化调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在作物生育期间,农田土壤CO2排放通量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7月份;农田土壤CO2排放通量日变化也为单锋曲线,高峰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点在0~2点间,土壤CO2排放通量与温度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温度是影响土壤CO2排放通量最为敏感的环境因素,土壤含水量次之。2、不同施肥方式间土壤CO2排放通量差异显著(p<0.05),且大小顺序依次为: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施化肥>不施肥,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增加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CO2的排放有显著效果(p<0.05)。3、不同作物间土壤CO2排放通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高丹草>玉米>苜蓿>裸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高丹草>苜蓿>裸地>玉米,不同作物间植株鲜草产量差异显著(p<0.01)。4、免耕较常规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p<0.01),并显著降低土壤CO2排放通量(p<0.01),玉米籽粒产量大小顺序为:免耕>常规,免耕更有利于肥料的高效利用和提高单产。5、林地比草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大,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和各层土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草地土壤含水量比林地低,不同土层含水量与土壤CO2排放通量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