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借助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进步、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提高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和增强体质的目的。美育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有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离不开美育。 我国古代的美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曾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美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地被提倡和论证,则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那时起到“五·四”运动前后这段时期,我国近代几位在教育界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分别为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启蒙、拓展和深化做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既受到我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美育倡导者。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王国维首先从西方引进了“美育”这个概念,并把美育作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和鲁迅还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出发,对美育的作用、价值和审美认识的机制等方面做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大大拓展了美育的研究范围。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历史上第一个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并全面论述了美育的性质、作用、地位和实施方法等。另外,“五·四”运动前后,许多美学家、思想家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美育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的美育思想,有一个逐渐系统、逐渐深化的过程,并且染上了这个时代的强烈色彩,焕发出反帝反封建、振兴中华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代具有代表性的美育思想的总结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美育在当前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对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近代美育思想,以及如何在当代更加有效地实施美育提供了几点个人看法:(一)要重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二)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作为美育的指导思想;(三)要实施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系统工程;(四)要建立美育的评估体系。从而开创我国二十一世纪审美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