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中有机氯化合物离子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uangkb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卤化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TOX指总有机卤化物,AOX指可吸附有机氯化合物。TOX包括AOX和一些其他类有机卤化合物。纺织品在加工整理的过程中会用到或产生一些有机卤化合物的副产物,这些物质残留在纺织品上,成为纺织品中TOX及AoX源。部分TOX及AOX类物质已证实对人体和环境存在潜在的危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态纺织品的理念正在不断加强。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也出台相应的法规,例如每年更新的Oeko-standard100、REACH法规和CPSIA等,对纺织品中有害物质进行严格限量。建立相应的TOX及AOX检测方法不仅能够对其在纺织品中的残留量进行监测,同时也能顺应时势、减小贸易壁垒。纺织品中残留的TOX及AOX类物质,其中超过95%为有机氯化合物,因此本课题将TOCl及AOCl类物质作为被检测对象。溶剂萃取-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检测的方法是在TOCl及AOCl类物质检测中使用较为成熟的方法。但是由于溶剂与被检物之间相溶性的局限,阻碍了其方法的应用推广。将含卤有机化合物在富氧条件下充分氧化燃烧,使之无机化,再用纯水吸收形成无机卤离子水溶液,进而采用离子色谱法检测卤素离子的含量。该方法理论上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含卤有机化合物,因而能够克服气相色、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的局限,不失为一种更加先进的检测技术。本课题以五氯苯酚PCP、四氯邻二甲苯和五氯苯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000μg/L、500μg/L和100μg/L三个不同的加标浓度,采用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对纺织品中TOC1的回收率及方法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加标浓度下,三种加标物质都有较高的回收率及较好的重复性,回收率稳定在75%-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13%之间波动。以PCP为加标物质,对该方法的复现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三个加标浓度的回收率也基本稳定在80%-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83%、3.92%和10.43%,符合检测要标物质求。以五氯苯酚(PCP)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萃取-活性碳吸附-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检测的方法,对纺织品中AOCl的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和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出该方法空白值在179.1μg/L-227.9μg/L之间。在30mg/L-150mg/L的加标范围内,对纺织品中AOCl离子色谱和GC/MS两种检测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及稳定性进行比较。离子色谱检测法的加标回收率为63%-91%,相对标准偏差<14.1%: GC/MS法的加标回收率为80%-95%,相对标准偏差<6%。结果表明:纺织品中AOCl的离子色谱法检测尚存在加标回收率低,低浓度情况下测量精度受空白值影响较大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包括活性碳纯化处理在内的空白值干扰因素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在有关主管部门决定将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扩大到全国之际,笔者分析了我国实施以房养老保险试点4年以来的现状与诸多潜在需求因素,认为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作为养老保
我国玻璃工业目前仍依靠加大资源和人力投入进行粗放型发展 ,进入新世纪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从可持续性的原则出发 ,提出开发生态环境产品、采用绿色技术来改造传统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种具有多重生理功效的不饱和脂肪酸,其氧化稳定性较差,对光、热、氧气很不稳定。以亲水胶体为乳化剂制备CLA的水包油(O/W)型乳液可改善其氧化稳定性,扩大其在食
作为汽车交通服务的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江西省高速路的整体收益较少,一些路段收益甚微,少数路段处于亏损状态。
硼酸盐在阻燃、复合增强材料和摩擦学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中,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形貌对其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硼酸盐纳米材料的形貌可控制备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个喷嘴的雾化效果的好坏对锅炉燃烧的性能及排放具有重要的影响,雾化效果不良会导致积炭,出口温度不均匀,碳氢化合物的排放超标等等。因此,对喷嘴可靠性能的研究是具有重大
目的探讨真空采血管类型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医院2018年9—12月150例门诊、体检和住院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分别置于普通采血管、分离胶真空采血管、肝素锂抗凝
粮食干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关键环节。实现粮食干燥机的自动控制对减少粮食损失,提高我国的粮食干燥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粮食干燥机的生产能力,增强我国粮食产品在
铬、铁、锌是人体必需的三种微量元素,因无机形式存在的铬、铁、锌不易被人体吸收,需要通过生物转化后才具备普遍的食用价值;而螺旋藻同时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良好的生物富集能力。